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地理学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读

地理学科考核水平要求解读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但指表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所以,文字信息不但仅给出解题的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

图像包括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等类型。

以地图为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表格信息是指以表格形式表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近些年来,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综合试卷强调以水平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其中的地理信息表现出以下的特点:①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

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表现教材之外的信息。

即使表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

如果信息中涉及到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试题中也会对概念或原理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给解题产生障碍。

这些信息或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水平考核目的而提供的。

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

地理试题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不但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学生的读图、用图水平。

③信息的情境化。

不但教学、教材编写在创设情境,高考地理试题中提供的信息也在追求情境化,以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④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

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本身不完整。

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学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

⑤提供组合信息。

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综合水平考查、地理试题还可能在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

这类信息一般出现在非选择题中,或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⑥逐步给出信息。

近年来的综合水平测试体现地理的探究水平和试题,多以简要的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度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了解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能够为准确审题带来协助。

在实际审题中,更需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实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世界;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

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

此外还要注意地理信息的数量、质量等特征。

2.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实行分析与整合在充分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实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重要、无关紧要的信息。

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地理信息所反映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或地理过程等),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首先,需要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等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能熟练使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理解它们与地理信息之间关系的敏感性。

在遇到没有学到过的资料所反映的地理信息时,有了这种敏感性,可对信息指向的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等作出迅速反应。

例如,地震的成因有多种,中学重点学习了构造地震,并主要介绍了板块运动引发的地震,而且,大地震往往是由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引发的。

所以,当遇到相关地震的信息时,能迅速作出地震与板块运动之间联系的反应,进而根据发生地震的地点,得出是哪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造成的。

第二,需要掌握地理内容的知识结构。

内化了的、清晰的地理知识结构,是对地理信息实行提炼、分析与整合的前提;在试题提供的各种地理信息中,只有在地理知识结构的框架下,才可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也才能分析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整合。

第三,需要把握各部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

这些地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理解到这种内在联系,能够由某方面地理知识而推知其他方面的地理知识。

例如,一定的气候条件决定于其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并且会形成相对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一些人文现象产生影响;气候条件及其与其他地理条件综合形成的特点,在地表分布于一定的区域范围。

所以,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建立地理知识网络。

3.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性质,综合性是地理学科基本特点之一。

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人文地理内容与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对自然地理要素运动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对环境污染、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化学知识;对植物及其与环境关系、生态系统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生物知识;对相关人文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历史知识;对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信息的解读,需要用到政治知识。

要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不但仅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关键是要形成解读信息的视角和方法。

下面重点解释与历史、政治等学科紧密关联的解读地理信息的视角。

第一,时间的视角。

在文科综合水平测试中,对地理信息的解读不但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去分析,还要善于把空间的现象放到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

例如,相关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的信息,在注重空间特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分析某地区、某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差异,另一方面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因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也需要以时间的视角,例如,关于世界气候变化的信息,从地质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时期、近代、当前等不同时间尺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发展变化的视角。

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持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对于相关的信息需要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分析。

例如,工业区位因素在发生变化,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一些具体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在发展变化,如家具厂本是市场指向型的工业,但是,随着组装家具的发展,生产高档家具的家具厂有的会选择优质木材丰富的区位,有的会选择劳动力价格低廉且有优惠条件的区位。

第三,辨证的视角。

很多地理问题都需要辩证地分析,既不能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能陷入人定胜天论。

例如,我国东南部的平原地区,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土壤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也有不利的地方。

即易受水旱灾害的影响。

对于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更需要辩证看待,既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抛弃经济发展。

对于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就更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第四,动态的视角。

不但自然地理要素处于持续的运动之中,人文地理要素也是在运动之中,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所以,分析地理信息需要用动态的视角、从过程中予以分析。

二、调动和使用知识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

而这些也正是地理学科高考的评价目标。

在试卷中,试题往往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以多样化的方式表现。

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

而无论试题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仍然“万变不离其宗”都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例如,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察,近年来表现形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折线图、理想大陆示意图等类型。

但只要把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的特征,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且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建立准确联系。

针对能源结构的考察,试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流向图等类型。

实际上,掌握能源利用的阶段,经历了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的流向;能源安全等基本知识点,无论形式再如何变化,都能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即在理解和接受题目形式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阶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相关的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

2.准确地使用相关知识和信息,理解和说明问题准确使用相关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水平。

同时还意味着对学科知识和内容的深化。

地理学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是其综合性,对重要地理事实的解释和说明,涉及了几乎中学所有学科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方面的地理事实、规律和原理,主要需要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去加以解释、推导和说明。

人文地理的内容,则在很多方面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互相结合、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评价考生使用相关知识理解和说明问题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水平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已学知识的水平。

理解水平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使用水平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试题常通过典型地理现象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实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使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水平。

3.体现学科渗透,使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文科综合涉及到三个学科,无论是学科内部的综合,热点问题的综合,还是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考题已不再是简单的大拼盘,而是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渗透。

试题往往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如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实行组合,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却不是以书本原来的体系表现,而是围绕新问题、新情境重新整合。

选用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紧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实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理论时联系实际等。

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既有两个学科的交叉,也有三个学科的渗透。

重在考查考生所学相关科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准和使用这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使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分析问题。

首先要掌握好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其次,注重各学科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性;第三,结合热点问题,适度实行跨学科的发散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