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气旋反气旋》教学设计
课程模块及章节: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相关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课标理解:
知识与能力:明确高压和低压、气旋与反气旋是分别从气压和气流状态描述同一个天气系统。

要能在简易图上分析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对这些系统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以及天气现象作列表分析。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和分析对比,结合天气变化现象,归纳低压与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树立认真把握自然规律,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

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本课采用对比和图示的方法,介绍了它们不同的天气特点。

低气压和高气压系统的气压和气流状况,本单元第1课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稍作复习,重点是它们各自的天气特点。

讲天气状况,离不开分析气流运动的特征,而气流运动的表现形式是气旋和反气旋。

理解气旋与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空气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

由此可知,不论是热力原因,还是动力原因,只要气流上升,大气就不稳定,会出现云雨天气。

(三)学情分析:
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因而可以充分利用之一现象,设计一些学生活动。

同时,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学生在初中学过简易天气图的识图,但由于对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天气形势的发展了解不多,因此,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

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解释现实生活中天气现象(如:台风、伏旱等)的主要原因,这些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教学目标
1.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的特点。

2.结合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理解锋面气旋系统的形成与天气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形成和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锋面气旋系统的形成和天气特点。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知识小结列表比较气旋与反气旋
分类水平方
向垂直方向天

低压(气旋)四周流
向中心
(北逆
南顺)
上升阴

高压(反气旋)中心流
向四周
(北顺
南逆)
下沉晴

对比气旋反气旋,分析
并填表
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案例1:副热带高气压(最大反气旋)课件展示“副高与我国雨带位置关系示
意图”,教师讲解副高与我国雨带位置关
系及移动规律,并列表归纳知识点。

展示导入时的问题1:伏旱天气在我国
最常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在哪?
读图,听讲,做笔记
思考回答
回答问题前后呼
应,激发学习兴趣
并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

案例2:台风(热带气旋)课件展示:“热带气旋强度等级和分类”
知识,回答导入时的问题2:船长在海
上航行碰到台风该怎样选择路线逃生?
思考、讨论回答回答问题前后呼
应,激发学习兴趣
并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

锋面气旋与天气课件展示:高压与低压系统示意图,分
析在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处,哪个更
易形成锋面?(低压槽处)
课件展示“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分析
东西两侧各分布什么锋面,雨区如何分
布等问题,并归纳为:记忆锋面气旋:
锋面东暖西冷,雨区南南北北
读图,听讲,做笔记
直击高考考点,突
破重点难点,归纳
总结记忆方法,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与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见板书
课堂练习:课件呈现有难度差异的3道
题,学生思考3分钟后回答,教师讲解。

思考回答巩固知识,落实方
法,检测效果。

板书设计
气旋:北逆南顺
反气旋:北顺南逆
锋面气旋:锋面东暖西冷,雨区南南北北
,影响B处的天气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