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摄影作品赏析【篇一:世界顶级摄影作品赏析】1、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世界著名摄影作品赏析1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
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
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
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2、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
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
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
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9、(美国)斯坦利.福尔曼 1975年作者是《波士顿先驱美国人报》记者,听到火警后,他连忙开车赶到现场。
一边朝火场跑,一边把携带的两台相机调好光圈和快门,同时观察着着火房屋的情况。
紧张中,一名消防队员正跨到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想帮助已经站在太平梯上等待救援的两个女孩——19岁的黛安娜和3岁的蒂亚娜。
作者用镜头密切地注意每一个下落的东西,没想到却拍摄到了这桩惨剧的全过程。
第二天,这组照片见报后,波士顿居民大为震惊。
人们被激怒了,强烈要求当局采取措施,检修这些不太平的太平梯。
波士顿政府在24小时之内对全城的楼房进行了检修,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可靠的保障。
这幅触目惊心的照片,令人目睹了惨剧的过程,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
这组照片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
其中这一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年度赛中被评为最佳新闻照片。
10、美国洛高.莫洛比托 1967年事情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
7月17日早晨,电线工人兰度.赞比安到杰克逊维尔市进行例行检查时,碰到了一根活的高压线,立刻被电击得不省人事。
在附近工作的工人马上跑过来抢救。
画面上是最先跑过来爬上电线杆的工人汤普逊。
他发现赞比安已经窒息,马上用口对口的方法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随后的工人上来一起把赞比安救落到地面,送往医院,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赞比安的生命。
这是拯救生命的一吻,这是伟大的一吻。
作者洛高.莫洛比托是一名有经验的记者,当他走在路上时,听到人们惊慌的叫喊,便马上跟着跑了过去,观察事态的发展,最终拍摄到这幅感人至深的照片。
让世界充满爱,这个镜头让人们看到人间深深的爱。
第二年,这幅作品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大奖。
11、(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
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
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
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12、庄重与浪漫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时代特征。
德马克林却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将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直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
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
而在庄重的形象中,秀发凌乱,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
这是一个十分有人性与个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说:“很多摄影师都把我们当做静态生活中的苹果或者别的什么来拍摄,从不把我们当成自己。
德马克林却不同。
他总是抓住我们的个性。
”他努力使拍摄对象的个性更加耀眼,更加灿烂,他以博大的胸怀,澎湃的激情准确地表现丰富的人生。
13、(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
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
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
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14、(美国)托马斯1928年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
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
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被判处上电椅处死。
《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
但是,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搜身。
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
托马斯住在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
罗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及时拍了下来。
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
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
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
做历史的见证人,不给任何重要事件留下历史的空白。
这是新闻摄影师的使命。
这幅照片的拍摄与发表就是明证。
15、(美国)玛格丽特.怀特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印度的局势动荡不安。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彼此之间的利害冲突不断。
再加上殖民统治者的挑拨离间,导致血腥的厮杀此伏彼起,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堪。
怀特在长达3年的印巴采访中,记录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裂斗争中的流血事件。
拍摄了许多百姓忍饥挨饿的苦难生活。
这幅人物特写镜头,可以说是当时灾难深重的印度人民内心痛苦的缩影;苦难无边而又无可奈何。
无言的紧闭的嘴唇,逼视的无望的双眼,都令人感到内心的哀怨与走出苦难的企盼。
16、这是作者为他的好朋友,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拍摄的肖像专集《达利的胡子》中的一幅。
两位艺术家相识于1940年,在拍摄中结成友谊,开始了长期而默契的合作,创作了许多令人称奇的作品。
达利以揭发世界病为自己的使命。
他认为自己有洞察世界的非凡的眼睛。
于是作者就要求他与自己合作,用“自己演出”的精神配合拍摄,达利深知自己的表演好坏在拍摄中的地位,于是在配合中显示出比一般影视演员更强的忍耐力,因而屡屡获得成功。
在这幅作品中,哈尔斯曼采用了拍摄与暗房的特技,巧妙地表现出达利有超凡的三只眼睛。
作者拍摄的是现实,具有人物实态的真实感。
然而又有对现实的超越,在荒诞中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夸张的艺术真实。
17、(美国)菲利普.哈尔斯曼一系列超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成功,使哈尔斯曼坚信摄影创作的能动性。
如实的再现是一种,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于是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表现人的哲思与意念的作品。
关于人生的苦与甜、哀与乐、生与死等等,人们思考得很多,争论得很多,这是人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困惑。
经过反复构思,作者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体模特,经过反复设计描述,终于用七个美女构成了一个逼真的骷髅,猛然看见,令人触目惊心、恐怖万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这是七位极为赏心悦目的女人体。
丑陋与美艳,可怕与可爱,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去何从?每位读者都禁不住会像男主人公一样深深的思考。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
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
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
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
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
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
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
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
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20、巴西萨尔加多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贫贱中,也不失坚毅与强韧,也不失自立与刚强,这就是人性的力量。
萨尔加多以更多的理解、尊重、赞颂的态度拍摄的这位淘金者,虽然衣衫褴褛,浑身泥污,但仍令我们肃然起敬。
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形象中,涌动着一般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
他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对生命的尊重。
21、(美国)拉瑞.保罗斯1966年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地摄影,有许多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因为这些杰出的战地新闻照片,生动地、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唤起了大众的良知,共同起来反对战争,从而为尽早结束这场罪恶之战做出了贡献。
美国的战争决策者——约翰逊政府为此十分恼怒,他们说:“政府派遣到越南的记者既不称职,也不爱国。
他们不应该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评,甚至连怀疑也不能有。
”然而,富有正义感的摄影记者认为有必要让公众知道战争的真相。
他们表示:“没有一种检查制度能够阻止大众毫无成见的心理,去真诚地反对赤裸裸的暴行,反对令人作呕的行为,反对来自越南前线的令人心潮起伏的悲剧。
”这幅作品令人触目惊心。
直躺在地上的伤兵,如同木雕泥塑,不知是死是活。
头缠绷带的黑人士兵,茫然不知方位,不知向何处去?战争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推向生死未卜的境地。
据统计,赴越美军四十万,死亡四万,伤残者三十多万。
拍摄战争的记者,也时时处于生死未卜的险境。
但他们无所畏惧,仅在越南战争中,就有二三十位摄影记者,献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