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

依照宪法执政为执政党提供了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

打江山、坐江山,改革开放的政绩实效曾是执政党执政的重要依据,但依宪执政则是执政党未来长期执政的最重要前提。

宪法能把执政党的意志转化为人民的根本意志,实现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根本统一;宪法确立党的民主与人民民主发展的轻重缓急秩序,避免中国民主发展陷于民粹和僵滞;宪法确立了执政党的宪法地位,使执政党的领导有了宪法和法律的支撑与保障;宪法要求“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从而能够厘清党的行为与国家行为的边界,确保宪法和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依照宪法治国能制约权力专横,防止权力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普适性真理。

法治能够规约权力,民主能够让权力谦卑,这亦是政治文明的一条重要规律。

作为民主制度产物的宪法能够借由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与监督制度、公民言论自由制度、真实的选举制度,来保证权力源于民、属于民、依于民、归于民,从而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谛;宪法,规定的预算决算制度、审计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如能严格恪守,则可以打造一个廉能政府,防止政府权力无限地扩张;宪法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制度构成政府权力的边界和政府施政的目的,而司法机关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则能有效防范公权侵犯公民利益,形塑公平、正义的保护者的高大形象。

依照宪法治国能给予人民关于未来的良好预期,并能为人民提供梦想成真的机会。

尽管关于幸福的理解有着强烈的主观向度,但人格有尊严、权利有保障、发展有机会、未来有预期,却是构成最大公约数的幸福衡量标准。

中国有着由法律、法规、条例、政策构成的多种行为准则体系,但只有以宪法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能力避准则林立造成人们行为选择的无所适从,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统一,实质是引领人民生活的行为判断标准的统一;宪法能够把人民当家做主、自由自主支配生活的诉求制度化、法治化,使其“不以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以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避免因权力的恣意带来社会生活的彷徨无措;对宪法的忠诚集中表征了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宪法被尊重和恪守,是人民对国家、民族抱有信心的力量源泉。

实现依宪治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法治体现为“政治问题法律化,法律问题制度化,制度问题程序化,程序问题技术化”。

没有法治的权威,社会即无稳定的预期,也无长治久安可言。

列宁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宪法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原则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总成,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其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所谓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依据就是宪法和法律。

可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照宪法治理国家。

对法治的第一个经典性论述, 是亚里士多德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他说“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 1] p199 这种法治, 只是形式上的法治。

为了有效防范政府权力的滥用, 必须制定良好的完备的法律, 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和各部门法诸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这样, 国家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就有了严格的宪法和法律的依据。

然而, 什么法能够对国家权力进行最有效地限制呢? 是行政法、刑法、民法还是其他部门法?显然都不是, 这些法律都不能担当此重任, 因为行政法规范的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 刑法的调整对象是犯罪和刑罚,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而只有宪法, 通过对国家权力的规范与制约, 使国家权力在宪政框架内行使, 另外, 宪法是衡量普通立法、普通执法和普通司法是否统一正当的根本标准。

从宪法的历史地位来看, 自从有了宪法, 才有了对国家权力的最可靠最有力的规范与限制, 才有了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 才有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相处。

考察近现代各国的法治实践不难发现, 法治随宪法的进步而进步, 随宪法的发达而发达。

胡锦涛在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前提是有法可依,基础是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正司法。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全党同志、全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认真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保证宪法在全社会的贯彻实施。

宪法的重要性和地位江泽民:“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孙中山:“宪法之有效力,全恃民众的拥护。

”顾昂然:现行宪法序言的最后一段,对宪法的地位、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第一,从内容上说,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其他法律只是规定某一方面的问题。

第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第三,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这是总结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教训得出的结论。

记者:为什么说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与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之间有何必然联系?顾昂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法制的基础,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1982年宪法,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精神,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我国今后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现行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第五条第一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根据这个要求,1982年宪法从立法、守法、执法、监督等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规定。

记者:我国立法体制是多层次的,立法工作将如何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呢?顾昂然:为了使宪法能够很好地贯彻实施,还必须根据宪法制定各种法律。

宪法明确规定要由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或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就有30多处,涉及国家机构、民事、刑事、诉讼程序、经济等各个方面。

如果不根据宪法把这些方面的法律制定出来,如何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呢?!所以,必须加强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法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前提,是违法必究的依据和标准。

我国立法体制是多层次的,但必须维护法制的统一,这是法制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宪法第五条第二款)如何维护法制的统一呢?宪法规定:第一,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序言)“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第五条第三款);第二,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宪法第六十二条第十一项);第三,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宪法第六十七条第七项);第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宪法第六十七条第八项);第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须经批准。

这样就可以形成统一的,以宪法为基础,以法律为骨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这不仅是对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的概括,同时也对宪法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宪法是治国的总章程,是治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的来源和依据。

坚持依法治国要明确两个关系:首先,坚持依法治国,要明确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只有通过宪法治理国家,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强调法治思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才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现行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更应该成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全会公报突出依宪治国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其次,坚持依宪治国,要明确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我国宪法的优势与特点是: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理论指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核心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最佳实现形式。

坚持依法治国要把握两个重点:首先,要明确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

树立宪法权威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方式法治化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要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首先确立宪法权威,才能确立法治权威。

全会公报对于“首先要”的强调,突出了依宪治国在全局部署中的优先性;公报还对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进行了具体部署。

坚持依法治国,还要坚持依宪执政。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依宪执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