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教学设计【教学年级】高二年级【教材分析】古典主义乐派是音乐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期间名家大家辈出,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异常的丰富,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三杰。
本节课在教材大的框架之下,秉承依托教材,拓展教材的原则,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完成莫扎特的学习,尽管一个人用了一个课时,但实际中还是发觉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有所难以取舍,而只是选取了有对比的四个创作领域,即:摇篮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
这里面既有课本内容,也有拓展内容,能够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理解作曲家。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是多元化的,在流行音乐这个领域里,爵士乐已经成为现代都市和乡村大众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
与此同时,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流传最广的一个乐种。
本课选取了《空虚布鲁斯》、《演艺人》、《多么美妙的世界》这三首经典的爵士乐作品。
为增强试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除课本提供的音响资料外,还选取了《Jump Jive An' Wail》以及《Mack The Knife》这两首比较具有爵士乐代表性的作品选段。
世界的音乐是多元的。
“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这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
我们要通过对莫扎特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多元的心态正确审视西方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起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借鉴使用,提升自我。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是进行对很多学生来说相对苦涩的内容—“古典乐派音乐”学习的一个前提。
学生无论是在音乐分析方面,还是基础音乐素养方面(如视谱)都有了一些基础。
能够用基本音乐语言评价音乐作品。
为此,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聆听与体验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充分聆听、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情境导入法、听赏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实践创新法、演唱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扎特的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莫扎特的简略生平极其创作特点;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地位;能够对于摇篮曲、回旋曲、协奏曲等音乐名词有基本的了解;能简要的概括古典音乐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能基本掌握莫扎特的作品风格特点和原因;能基本掌握本堂课几部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通过运用音乐要素语言表述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对莫扎特的生平了解学习,让学生从莫扎特一生的中领会如何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同时也强化学生对于西方音乐的正确观点,能够包容借鉴,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莫扎特不同创作领域作品的鉴赏,并能基本掌握作品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听赏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演唱法【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课件展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播放《Jump Jive An' Wail》歌曲片段同学们,温故才能知新。
在进行本节课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对之前的知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课件中的问题: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提问学生)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西方音乐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及代表人物。
(板书: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知识的复习,让学生简历起正确的音乐学习态度,同时,通过这些知识,与接下来即将进行的内容进行更好的比对,以利于课堂学习。
二、莫扎特介绍(一)生平作品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
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
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
他同海顿和贝多芬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二)名家轶事(提问学生、教师讲解)1、小作曲家2、坐立不“安”3、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设计意图】对于作曲家的介绍,尽量通过多渠道来完成,本节课对莫扎特的介绍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主要从国籍、生卒、作品数量、创作领域、音乐地位来完成,第二,加入名家轶事的环节,主要是想从兴趣入手,展示作曲家多才多艺的能力。
在讲授该部分知识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讲解来完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莫扎特学习的强烈兴趣。
三、作品鉴赏:(一)摇篮曲摇篮曲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又称催眠歌),通常都很简短。
旋律轻柔甜美,节奏则带摇篮的摆动感,近似船歌,以中等速度最为常见,后来演变为一种音乐创作体裁,许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有这种歌曲。
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
此外也有专为器乐写的摇篮曲。
以柔和为主要基调。
(二)奏鸣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1、作品简介:莫扎特共写了十九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都显示出明朗乐观的乐思,完美匀称的结构和严谨如歌的旋律等创作特征。
《A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其中的第十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1778年,创作于巴黎,《土耳其进行曲》是其第三乐章。
2、名词解释:回旋曲式属于“循环曲式”范畴,其原则是在一首乐曲中,有一个主题至少出现两次,在它的前后有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
回旋曲式:A+B+A+C+A+D+A+E+A+…… +A(三)协奏曲——《D大调第1号圆号协奏曲》1、作品简介:该作品仅有两个乐章。
这两个乐章分别是另两部协奏曲的章节。
由于原来都是为室内乐所作,后人将两个乐章合在一起演奏至今,就有了《D大调圆号协奏曲》。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极单纯的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是在弦乐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表现,有牧歌风格,管乐加入变成合奏。
副主题展开后,引出圆号主奏表现第一主题,乐队强奏后,进入第二主题转调部,铺垫A大调后,圆号奏第二主题,进入呈示部小结尾。
发展部由第一小琴奏第一主题,转调而经b小调,借圆号再以e小调重复一次,乐队以合奏结束。
圆号回到主调的第一主题而开始再现部。
在再现部弦乐再现第二主题,而在呈示部由弦乐表现的经过部副主题由圆号再现,发展成快速音群而进入终结部。
2、指挥家简介:小泽征尔3、作品鉴赏:4:旋律主题演唱(四)交响曲:g小调第40号交响曲1、创作背景:作于1788年。
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也是作者最后的三部交响曲之一。
当时莫扎特穷愁潦倒,经济状况一落千丈,有时候还需临时补贴。
在此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那些灰暗的思绪如此频繁敲击我,我曾作出巨大努力来驱走这些思绪。
”该作品在他的眼里是凄切悲凉的。
2、作品介绍:第一乐章:极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开头在中提琴不安稳的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慌张不已的“不想长大”音调,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在木管乐器加入后,弦乐声部的颤弓加剧,引出B大调第二主题,弦乐与木管在亲切交谈,在发展部到来之前,乐队以下行音阶奏出。
发展部首先为升f小调,随后频繁转调,引出再现部。
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两个主题同样由g小调奏出,第一主题更慌张不已,第二主题更悲凉婉转。
3、作品鉴赏【设计意图】这四首作品是莫扎特的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旋律性很强,也很通俗的作品,有些旋律主题学生是有印象的,这就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这些作品也是莫扎特音乐情感的很好的代表作品,不管是《摇篮曲》还是交响作品,对他的音乐创作思想是能很好的反映的;四首不同体裁类型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为的是更好的运用对比这一常用且效果很好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四、课堂小结1、莫扎特的生平。
2、莫扎特的作品。
3、作品欣赏:《摇篮曲》《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通过与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学习一点掌握一点,掌握一点巩固一点。
四、课下作业1、温习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及音乐主题。
2、预习贝多芬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音乐鉴赏活动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表现的多种方法手段,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辨别力、表现力以及理解力。
整堂课的教学坚持“常态课”的原则,注重前后课堂知识的衔接,内容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前情回顾让学生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再次重温,可以更好的比对本节课要讲到的浪漫时期音乐风格;作曲家的简单介绍,从其生平、作品数量、音乐地位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创作体裁的对比鉴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中间也穿插进诸如摇篮曲风格、回旋曲式结构等音乐常识,让学生具备更好的鉴赏能力;课堂的小结与作业布置,贯彻知识的联系性。
整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学习,学生对古典音乐与莫扎特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与了解,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基本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知识的选择上,在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上体现不足,因材施教的实现有难度。
2、因为本堂课的容量较大,讲解的内容偏多,学生的实践方面不是太多。
3、受制于课堂的时间,在莫扎特代表作品的选择上还有不少的遗憾。
4、对于学生对本节课中代表曲目主题旋律的掌握检查落实不够。
以上是我个人对本堂课的几点感受,肯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抓住教学契机,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并继续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音乐课堂。
《古典与浪漫的追忆—莫扎特》----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是进行对很多学生来说相对苦涩的内容—“古典乐派音乐”学习的一个前提。
学生无论是在音乐分析方面,还是基础音乐素养方面(如视谱)都有了一些基础。
能够用基本音乐语言评价音乐作品。
为此,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聆听与体验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充分聆听、感受、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情境导入法、听赏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实践创新法、演唱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扎特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