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

第四章第一节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四、跨通道知觉的发展五、对知觉发展的解释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1、视觉偏爱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婴儿能够对各种刺激物——图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摸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在此意义上,此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3、诱导电位法①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②做法: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头部插上数个微电极。

如果婴儿觉察到我们给的特定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出现变化,表现出诱发电位。

如果没有觉察到刺激,脑电活动就不会出现变化。

③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因此,采用诱导电位法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种类的图像或声音刺激。

4、高振幅吮吸①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儿,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②做法:在实验开始之前,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

以基本值为标准,每当婴儿吮吸频率加快,吮吸强度增加时,就会触动奶嘴里的电路,与电路相连的能够提高感觉刺激的幻灯或者录音机就会启动。

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1 触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的途径。

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怕冷不怕热。

对疼痛也非常敏感。

试探性的嘴咬现象在第一年的中间发生最为频繁,之后逐渐减弱。

在紧随着让位于用手全面细致地感知世界的方式。

触觉和视觉的配合,对婴儿早期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味觉新生儿喜欢甜味。

新生儿面部表情显示能够区分好几种味道。

甜食——表情放松,酸——嘴唇紧缩;苦味——张开嘴,作出痛苦的怪相。

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对生存有重要意义,因为对新生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带甜味的母奶。

3 嗅觉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4 听觉关于婴儿听觉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主要方面:检测(婴儿能听到什么):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人高10到50分贝。

婴儿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

有研究发现,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

怀孕第25周对声音可能表现出反应。

28周胎儿对呈现于靠近母亲腹部的响亮的声音刺激的反应是紧闭眼睛;若不能以此做出反应,出生后往往带有听觉问题。

辨别(婴儿能知觉到什么声音差异)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Olsho, 1984)。

辨别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定位(婴儿对声音的空间定位能力)“U”字形发展曲线从出生起,婴儿便表现出某种初始的声音定位能力。

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5分钟内已经表现出这一能力。

然而到2或3月时,这一反应却近乎消失,到4或5个月时又再次出现。

因此声音定位的发展表现出“U”字形发展曲线。

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1 视觉的一般发展视觉的产生新生儿的眼睛已能辨别光线的明暗。

婴儿也能察觉到视野内物体的运动,当移动速度较慢时,喜欢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眼睛不能根据物体的距离来进行视觉调节。

只有大约相距8英寸的物体才能看得最清楚.(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3)颜色视觉婴儿已具备颜色视觉。

研究者采用习惯化方法研究婴儿视觉能力的发展发现,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但在区分蓝、绿、黄以及白色上存在困难。

然后婴儿颜色知觉能力发展迅速,在2-3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够分辨所有的基本颜色。

4个月以后,能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成人的红绿蓝三元色已相当接近。

2、空间知觉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婴儿的空间知觉进行了大量研究。

空间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立体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深度知觉是对物体远近、深浅的知觉。

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视崖(吉布森和沃克)①实验装置:一块大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

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一块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

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像“悬崖”。

研究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辩出视崖的两边。

当他们探寻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当婴儿的年龄稍大(6、7个月),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

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婴儿喜欢看什么?(范茨)结果发现,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物体的形状了。

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也对那个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蛋图最不感兴趣。

后续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暗部分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有弧度的中等复杂图案。

形状对比性:指图形上可用于对比深色和浅色部位的数量多少。

如果婴儿能区分出两个图形的对比性不同,他们一般偏爱对比性大的图形。

这个原理提示,年轻父母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买玩具时,就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不要总是给孩子买形状非常简单的玩具,这样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视觉刺激的需求。

【视觉发展里程碑】出生~1个月1 能看出简单的、具有强烈对比性的物体特征2 喜欢看大的、粗线条的图形3 表现出形状的恒常性4 能对运动深度情境作出反应2~3个月1 眼睛的聚焦能力接近成人2 能认出光谱中的全部颜色3 出现双眼深度视觉4 视觉的对比敏感度的发展导致婴儿喜欢看图形的细节5 对图形内部的形状特征感兴趣6 能发现整个形状的结构4~5个月1 能像成人一样对颜色进行归类2 出现双眼深度视觉3 初步形成视觉的大小常性4 当物体运动时,能把该物体从背景物体中分离开来6~8个月1 视敏度从出生时的20/660发展到20/100,已接近成人2 能以平稳、细腻的眼动跟踪运动的物体3 能看出图形的边界4 即使物体不运动,也能根据其特征把它从背景物体中分离开来9~12个月能提取出一个完整图像的信息【跨通道知觉的发展】:多感觉通道相结合的知觉就是跨通道知觉。

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

跨通道知觉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它帮助婴儿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可预测的生活环境大世界。

虽然我们说婴儿的跨通道知觉是天生的,但这只是说,他们天生就具有把不同的感觉通道同时加以利用的倾向,并不是说他们对任何不熟悉的事物都能天生地用跨通道知觉进行感知。

实际生活经历对他们也非常重要。

这些研究提示我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应该抱着孩子多多地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环境,给他们的容量巨大的感知觉仓库里,存储更多的信息资料,这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的早期教育。

第二节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一、皮亚杰对婴儿认知的研究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看作活跃的探险家,他的思维在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少年,儿童要依次经历4个阶段,其中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年龄大约是0-2岁。

智力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命功能。

智力是“所有认知结构趋于平衡的状态”即头脑中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有一个目标,在思维过程和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认知平衡,而达到这种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之为平衡)。

一个人内部的心理图式(已有知识)和外界环境的不匹配能促进认知活动和智力发展。

图式是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

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儿童组织和理解经验的方式——随年龄发展变化。

他把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称作图式。

认知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图式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适应和组织2 感知运动阶段新生儿和2岁儿童的差异很大,感知运动阶段分为6个时期或亚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的各个亚阶段及其典型的适应性行为1. 反射图式(0-1个月)新生儿反射2. 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表现出关于自己身体的简单动作习惯;对事件进行有限的预期3. 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儿童的行动有意重复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有趣的影响;模仿熟悉的行为4. 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表现出有意的或目标导向的行为;对事件的预期改善;模仿与自己以前的行为稍有不同的行为;客体永久性(AA寻找)5. 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用新方法作用于物体,探索客体的属性;模仿陌生的行为;能在几个地方寻找藏起来的物体(AB寻找)6. 心理表征(18个月-2岁)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部表征,能解决感知运动问题,能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延迟模仿,玩假装游戏二、婴儿期客体概念的发展1、客体或客体永久性概念:最初由皮亚杰提出,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客体的存在和行为,均从根本上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

2、皮亚杰关于客体概念的论点客体概念非先天,而是后天获得的;客体概念的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感知运动阶段;这一过程有一个普遍而固定的发展顺序,在不同发展阶段,婴儿获得该概念的各个不同方面。

3、客体概念发展变化的阶段皮亚杰认为客体概念的发展与感知运动发展相对应,因此将客体概念的发展变化分为六阶段。

新近研究表明,年幼婴儿的客体知识似乎远远高于皮亚杰的估计,但这种认识并不足以使婴儿表现出适应性行为,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婴儿期的其他认知成就感知运动发展的新研究许多研究表明,婴儿表现出许多认知能力的时间比皮亚杰说的要早。

新生儿使劲地吮吸奶头,以产生有趣的声音和事情。

这种行为就像皮亚杰所说的次级循环反应,表明婴儿在4~8个月前就能探索和控制外部世界。

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婴儿的能力,因为他没有采用今天成熟的实验技术。

在新近对信息加工和感知运动发展的研究中,操作条件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已经灵活地用于考察婴儿知道了哪些东西。

对感知运动阶段的评价0~2岁婴儿认知发展的成绩能预期事件的发生,主动寻找藏起来的物体,灵活地改变感知运动图式,能做假装游戏等,这些能力出现时间和皮亚杰说的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