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1. 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2. 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3. 弗洛伊德设想一个人的人格组成。
4.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把智力分为哪些(P139)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5. 儿童的高级情感一般包括哪些(P183)道德感,理智感,美感6.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P71)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7.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研究婴儿的深度直觉发展的实验(P70)“视崖”实验8. 评定新生儿感觉的方法有(P58)a.反射行为b.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c.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d.视觉偏爱9. 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机制有哪些(P80)a.适应和组织b.同化和顺应10. 语言获得理论有哪些(P129)a.环境论b.先天决定论c.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11.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有哪三种(P169)爱、怒、怕12. 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什么(P141)液体智力、晶体智力13. 常用的研究儿童的具体方法有哪些(P19)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时序研究14.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含哪个分量表(P148)言语、操作15.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特点(P85 P88)前运算阶段: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守恒),自我中心(三座山实验),刻板性(液体守恒实验)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可逆性(守恒),掌握类包含的概念,序列化(排序能力,传递性),思维的去中心化,掌握群集概念16.发展的特点有哪些(P22)a.发展的稳定性: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可逆性b.发展的不平衡性:波浪式前进c.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7. 儿童“客体永久性”概念是什么时间形成的(P84)一周岁18.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P14)普莱尔19.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P9)平衡(自我调节作用)20. 感知觉的相关研究看课本P57 具体内容21.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表现(前运算时期)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刻板性22. 智商超常,低常的标准智商超常120 低常7023.胆汁质的特点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控制:热情,显得直爽或胆大,易怒,急躁。
24.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P183 P186 P187)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意图等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与道德认知相联系。
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识客体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联系的。
美感:人民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25.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含义(P7 P9)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以优生学创者高尔顿为代表。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的;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26. 横断,纵向,个案法的意义(P1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个案法自己理解。
名词解释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格式)。
”守恒:物体的量不随物体形状的改变而改变。
客体永久性: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
儿童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比率智商: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儿童的智力年龄相当于实足年龄,无论他的实足年龄多大,他的智商总是100,这说明该儿童智力是一般的,如果该儿童以后发展条件没有什么变化,据此可以预测他的将来也是一个智力一般的儿童。
这个概念还可以比较不同年龄人的聪明程度。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指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最合适的时期。
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的环境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
但这是如缺乏适应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
心理依恋:婴儿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对象主要是母亲。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度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特点: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适;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刺激;依恋被破坏,会造成依恋者的痛苦。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两个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水平,二者之间即是最近发展区。
论述1. 什么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它们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P1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省时省力。
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
缺点:纵向研究经历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
同时,易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2. 试述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哪些功能?(P241)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分点展开,详细解释。
)3. 试述克服儿童害怕情绪的几种方法(P179)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还能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情绪。
认知疗法:首先要找出不合理的思想基础,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
4. 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P241)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分点展开,详细解释。
)5. 论述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P206)a.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
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都是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
父母本身的个体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动机、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父母的管教活动、家庭结构、家庭的物理环境。
b.同伴的作用。
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6. 论述不同依恋类型的特点及早期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P234 P239)A类型:回避的。
这类儿童对母亲的在场与否影响不大,母亲离开他们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
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
B类型:安全的。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
C类型:反抗的。
反抗性依恋的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依恋是出生后最早的人际关系,是成人人际关系的缩影。
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影响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关系。
7. 论述幼儿自我意识的三个方面及其发展特点(P211-213)定义: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的,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评价:对人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等方面的社会价值的评价,是自我意识在认知方面的体现。
自我体验:一个人对自己评价产生的情感方面的体验。
自我监督:一个人对心理和行为主动的掌握,是自我意识在一直方面的表现,与一个人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可分割。
自我评价的特点:a 依从性和被动性 b 表面性和局部性c 情绪性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