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
题目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分析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客观要求。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农民是公民成员,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体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客观要求。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不稳,则国家难定”。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个体的家庭保障来实现“积谷防饥,育儿养老”这般的观念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风险很大。

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的呼声口趋强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势在必行。

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无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维持社会稳定。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乡收入差别大,相对于城市较为健全的保障体系来看,农村社会保障刺度的建设大大落后于城镇,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基本前提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风险性”,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经济。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使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从而决定了他们必须独立承担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因而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社会保障要求此外,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的客观要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将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这些脱离传统农业的农民,如同城镇职工一样,也迫切需要有稳定的社会保障。

二、观念的解放——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根本出路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需要观念不断更新。

没有观念的转变,一切的制度设计都将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要减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阻力,进行观念的解放是最根本的,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好的做法。

1,树立正确的城乡观念。

西方国家的城镇化之路,走的也是一条“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道路。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中央已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国家对户籍制度的管理政策也有所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应该适时地在城乡观念方面进行改革,学习西方国家淡化城乡二元化的观念的做法,使人们逐渐建立对待城镇与农村的平等态度,使政府更加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更加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从而对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2,强化社会保障观念。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行的是“自己为自己买单”、“将买单任务托付给国家”的观念。

这种观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强化我国农民的平等、竞争观念,增强他们的自我保障意识,强化他们的社会保障意识,使他们积极投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中来。

另外,要增强各级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认识到由低层次的家庭自我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意,是维护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重点工程。

增强农村居民与各级干部的社会保障意识,是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

3,修正不合理孝观念。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儿女“跪守膝下”的尽孝方式已经难以实现;大病发病率的增高致使农民因病至贫的现象更容易出现;“鲤鱼跳龙门”,农村的孩子因为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进入
城镇生活,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当这些情形出现的时候,如果还抱着过去那种尽孝的心态,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很难得到保障。

如今的孝,更多的表现在情感交流方面,尽孝,更加注重与长辈的情感交流以及对长辈的人文关怀。

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口,应该修正不合理的孝观念,建立符合时代的孝观念,增强自我的保障意识,尽快加入到社会保障的队伍中来。

4,改变对待新事物的态度。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缺乏冒险与积极实践的精神,墨守成规,将不会有创新,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西方人所具有的冒险精神、接受并积极适应新事物的心态,正是我们缺乏并值得我们学习的。

要使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更好地发展,必须改变我国农村中存在的不愿接受新事物的观点。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陆续出现的保障种类与政策并不十全十美,但是如果大家始终保持一种观望态度,缺乏积极的参与精神,其不足之处永远得不到完善。

三、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l.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议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专题研究,深人农村,调查了解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查找原因,研究一切实可行的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和方法,供决策层参考,以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
????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在结合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缩短摸索周期,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例如,日本、德国、巴西等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例如:日本倡导企业的社会保障责任,于2000年建立了“护理保险”,国家、地方政府、企业、40岁以上的人共同付费支持老年人护理所需的设施、服务等回。

总结这些国家的先进做法,借鉴成功的经验,对于完善中闰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理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社会保障薄弱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责任承担的缺位。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应当充当主角,承担主导责任全面统筹管理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概括而言,政府责任主要包括领导管理责任、引导责任、利益主体的协调责任和资金的监管责任等
????政府应当构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制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远景规划与近期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彻底消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使管理机制更加统一、规范、有序。

????在政府的多项职责中,其监管职责尤为关键政府应通过建立民主、科学的农村社会
保障的监管机制,强化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运营、发放等具体业务环节的监管责任,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3.建立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一方面,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而为农村社保资金提供可靠的来源另一方面,政府应当扩大财政在农村社保方面的支出,并确保资金落实到位与有效运转。

同时,应积极推动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参照国际经验,鼓励“第只部门”参与社会保障建设,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尤其必要建立适应巾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既可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又可以动员多方力量来筹集更多的资金。

具体可行的做法包括: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发行方面积累的经验,发行社会保障彩票。

从社会广泛募集资金:开征社会保障税,积极动员及接纳社会捐赠等。

????4.尽快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是薄弱环节,应当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特别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专章规制,就农村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与发放、保障项目的标准、社会保障的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使中闰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同时,各级人大和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农村的实际在不与全国性法律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便于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