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Cooper, M. A. & Williams, G. D. (eds.). Inversion Tectonics.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44,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989Dronkers, A.J. & Mrozek, F.J. 1991. Inverted basins of the Netherlands. First Break, 9, 409-425John Parnell. 2002a. Diagenesis and fluid flow in response to uplift and exhumation. In: DORE, A.G, Cartwright, J.A., Stoker, M.S., Turner, J.P. & White, N(eds). 2002. Exhum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Margin: Tim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Explor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6, 433-446Macgregor D S. Hydrocarbon habitat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verted rift basins. In: Buchanan J G & Buchanan P G (eds.), Basin Inversion.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No. 88, 1995: 83-93Navilkin V D, Goldberg I S and Kruglikov N M et al.. Destructive processes affecting oil and gas pools and estim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loss.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1984, 26(12): 1185-1198Osborne, M.J. & Swarbrick, R.E. 1997. Mechanism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in sedimentary basins: a reevaluation. AAPG Bulletin, 81, 1023-1041安作相, 马纪. 华北克拉通分割与华北平原上古生界含气问题.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8(5): 22~26曹高社,宋明水等。
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烃源岩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3-277。
陈传诗, 苏现波. 断块运动与中生代济源盆地的演化. 岩相古地理, 1995, 15(1): 18~23陈刚,李丕龙,李学田等. 合肥盆地原型恢复与油气评价的研究方法思考.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01-203陈建平,冀国盛等。
合肥盆地金寨油浸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79-283。
杜旭东, 李洪革, 陆克政等. 华北地台东部及邻区中生代(J-K)原型盆地分布及成盆模式探讨.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26(5): 5~9费宝生. 论残留型盆地研究思路和油气勘探方法. 海相油气地质,1998,3(4):3-7甘克文. 漫谈前陆盆地逆掩断层带油气勘探的经验教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49-155宫色, 李剑, 张英等. 煤的二次生烃机理探讨. 石油试验地质, 2002, 24(6): 541~544何登发,马永生,杨明虎. 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8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等. 中国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地学前缘,2000,7(3):23-37何明喜, 常辉, 韩玉戟等.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河南石油, 1995, 9(3): 17~23胡斌, 张利伟, 齐永安等. 济源下侏罗统鞍腰组沉积构造特征及环境解释. 焦作工学院学报, 2004, 23(1): 18~22季强. 论热河生物群. 地质评论, 2002, 48(3): 290~296江来利, 吴维平, 储东如等. 大别山北部碰撞后伸展-逆冲推覆构造. 科学通报, 2003, 48(14): 1557~1563金晓辉. 济源-黄口地区地层埋藏史研究. 西安石油学院院报, 1995, 10(1): 14~17李德生,罗鸣.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残留小含油气盆地德油气富集特点. 石油勘探与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地质论文集(1986-1996),1996: 99-108李民杰,郑孟林,曹春潮等. 北山-阿拉善地区侏罗-白垩纪盆地的叠合演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54-57李丕龙,李学田等著。
合肥盆地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及进展。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李曙光, 聂永红. 俯冲陆壳与上地幔的相互作用-I. 大别山同碰撞镁铁-超镁铁岩的主要元素及痕量元素的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D辑), 1997, 27(6): 488~493李祥臣. 有效烃源岩及其与天然气藏关系探讨.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1):刘池洋,孙海山.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新疆石油地质,1999,20(2):79-83刘池洋,杨兴科.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刘池洋. 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讨会开幕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刘池洋.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55-261刘光鼎,宋海斌,张富勤.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8刘光鼎. 论中国油气二次创业. 海洋地质动态,2002,18(11):1-3刘和甫, 梁慧社, 李晓清等.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与伸展山岭耦合机制. 地学前缘, 2000, 7(4): 477~486刘丽峰. 残留盆地研究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4):576-581刘洛夫等. 干酪根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1995,13(增刊):147-150刘少峰, 张国伟, 程顺有等. 东秦岭-大别山及邻区挠曲类盆地演化与碰撞造山过程. 地质科学. 1999, 34(3): 336~346刘司红, 刘西宁, 李和平.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地质与资源, 2003, 12(4): 21~25刘喜杰. 豫西地区上三叠统生油岩特征研究.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 16(3): 47~49刘晓峰, 王华, 孙家振. 从盆地充填特征看信阳盆地与大别山构造带的耦合关系. 地球科学, 2001, 26(增刊): 63~68宋传中. 秦岭-大别山北部后造山期构造格架与形成机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3(2): 221~226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等.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2004,25(2):191-198王定一, 汤锡元, 陈乃明. 开封坳陷构造特征、形成演化与油气远景. 石油学报, 1994, 15(2): 39~46王定一.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9-23王方正, 路凤香, 孙平等. 秦岭洛阳-伊川-十堰-秭归地学断面大陆岩石圈的岩石模型. 岩石学报, 1995, 11(2):227~241王国灿, 杨巍然. 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时空格局-构造年代学证据. 地球科学, 1998, 23(5): 461~467王连进,叶加仁. 残余盆地特征与研究方法.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3):8-12王清晨, 林伟.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地学前缘, 2002, 9(4): 257~265王英民,钱奕中,邓林等.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3):385-391王英民等著. 海相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以广西十万大山盆地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王震亮. 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25-37吴富强, 程哲, 吴德云等. 河南省侏罗纪盆地初探. 河南石油, 1997, (4): 1~5吴根耀, 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中的应用.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48~660吴根耀,马力.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48-660 熊保贤, 刘和甫. 南华北盆地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地学前缘, 2000, 7(3): 152徐汉林, 吕福亮, 赵宗举等.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3, 32(5): 590~595徐汉林, 赵宗举, 杨以宁等. 南华北盆地构造格局与构造样式. 地球学报, 2003, 24(1): 27~33许靖华. 残余盆地及其辨识准则和实例. 石油学报,1993,14(1):1-12许世红,吴光华等。
安参1井侏罗系和石炭-二叠系暗色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石油实验地质,2002,24(3):284-286。
薛爱民, 金维浚, 袁学诚. 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5(2): 157~163杨坤光, 马昌前, 简平等. 大别山北缘两次俯冲(碰撞)的岩石学和构造学证据.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4): 364~372袁剑英,周炎如,李相博等. 残余盆地构造分析与油气地质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5-18 袁政文, 何明喜, 宋建华等. 周口残留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79~684曾玉凤, 廉有轩. 豫西济源-义马盆地早中生代湖泊沉积体系的演化. 河南地质, 1998, 16(3): 191~194张功成. 济源凹陷盆地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断块油气田, 1997, 4(5): 5~11张功成. 中国东北-华北中生代盆地结构构造. 石油学报, 1997, 18(4): 7~13张家骅. 残留盆地的判别标志及石油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1993,18(6):735-747张交东, 刘成斋, 刘德良等. 晚侏罗世大别山强烈隆升的地层证据. 地学前缘, 2003, 10(1)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对盆山耦合研究的新看法.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68-175张抗. 改造型盆地与天然气勘探. 天然气工业,1999,19(3):1-6张抗.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2000,21(1):38-45赵师庆, 吴关茂. 论富氢镜质组型腐殖煤-生油煤的一种新类型. 中国煤田地质, 1995, 7(1): 77~81赵伟卫, 金强, 王伟锋. 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梯度的研究-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应用. 石油试验地质, 2002, 24(6): 555~560赵文智,张光亚,王红军等.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1-8赵重远, 杨治林. 济源-黄口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 断块油气田, 1994, 1(4): 14~29赵重远,周立发. 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7-10赵宗举, 朱琰, 徐春华等.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构造带的耦合关系. 石油试验地质, 2003, 25(6): 670~678赵宗举,李大成,朱琰等.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及油气系统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8-13赵宗举,朱琰,徐春华等. 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670-678 郑求根, 张育民, 赵德勇等. 豫西地区构造演化与上三叠统地层保存何和分布. 河南石油, 1998, (2): 6~10朱夏. 多旋回构造与含油气盆地[A].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C].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内部参考资料[1] 陈文礼等. 河南老区外围盆地评价与优选.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2] 戴少武等. 东部外围盆地油气条件评价与勘探选区研究.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 (内部报告), 2002[3] 何明喜等. 伊川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远景评价.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1995[4] 济源-黄口地区储集岩研究报告附图册.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5] 靳广兴等. 中原油田探区油气资源评价附图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6] 廖家汉等. 东濮外围油气资源评价附图册. 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7] 卢焕勇, 陈景维, 杨治林等. 济源-黄口地区岩相研究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8] 邱荣华等. 河南老区外围盆地油气勘探前景评价附图表册. 河南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内部报告). 2000[9] 王定一等. 济源-黄口地区构造研究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1[10] 吴亚军等.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 (内部报告), 2003[11] 吴亚军等.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附图册.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内部报告), 2003[12] 张剑军等. 济源凹陷中生界区块评价附图附表册.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1996[13] 张剑军等.济源凹陷构造研究及圈闭综合评价附图附表册.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内部报告), 1994[14] 赵重远等. 济源-黄口地区第三系凹陷形成及演化与油气资源评价阶段总结报告. 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 (内部报告), 1992[15] 周口坳陷成藏条件与勘探目标优选附图册.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 (内部报告),2003[16] 周章保等. 黄口凹陷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及目标评价. (内部报告), 1998[17] 黄旭楠,郑和荣. 勘探项目评价模板参数研究. 北京侏罗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