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因素分析

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因素分析

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因素分析
1引言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内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谋划,具有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等特点[1]。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跟随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领域。

技术跟随战略不急于开发新市场,而是广泛观察市场态势,在技术已被证明适应市场要求后,跟上或模仿,尤其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改善,质量的提高和稳定[2]。

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战略。

2技术领先战略分析
含义
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先于其他企业产生重大技术突破,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并领先于其他企业把产品投入市场,以确定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技术地位和产品领先地位[3]。

特点
领先战略是一种攻势战略[4]。

企业把全新的产品率先推入市场,目标是先入为主,力争在市场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5]。

技术领先战略可以在市场中占领制高点和主动权,他对创新企业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需要高素质的创新要素和相对完善的创新及制作保障[6]。

引导消费是技术领先战略的根本所在,其目的是获取“先动者”利益,获得超额利润[7]。

优势与劣势
表技术领先战略优势与劣势
3技术跟随战略分析
含义
技术跟随不是简单的模仿,模仿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深度[8]。

采用技术跟随战略的企业密切注视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广泛搜索与自身企业战略目标,技术条件相吻合且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旦发现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改、仿制,力争在成本、质量、功能、外观、稳定性等要素上超过其他企业。

这是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沿用的战略[9]。

特点
采用跟随型战略开发新产品,可以节省产品研发开支,规避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风险。

但是,往往技术领先者设立的技术壁垒,尤其是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令跟随者门大为头疼,甚至退出市场另辟蹊径。

而且,采用技术跟随战略开发的新产品,其开发速度与产品质量对产品的收益影响很大。

优势与劣势
表技术跟随战略的优势和劣势
4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考虑因素
罗伯特.M.格兰特认为企业选择技术领先战略或技术跟随战略,即企业进入市场时期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补充资源和企业的生产
能力、市场营销[10]。

安同良认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11]。

综合起来就是创新能力与运营能力。

采用领先型战略企业应具备条件
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可以保证大量的研发投入;具有反馈及时,反应灵敏的市场网络信息系统;研究与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管理部门能够密切配合,有很强的协调性;形成很好的吸引专业人才,激励创新,勇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形成了面向长期成功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很强的自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法律基础[12]。

采用跟随性战略企业应具备条件
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情报人员,能迅速掌握新产品开发的最新成果;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迅速吸收别人的成果并改进;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快速仿制改进后生产。

战略选择重点考虑因素综合分析
企业优势能力要素
领先战略要求技术开发能力较强,跟随战略则更侧重生产销售能力。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能力选择。

风险与收益要素
采用领先战略的企业开发了全新的市场,初初期垄断过程中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消费者心理预期、市场成长速度等得不确定性又面临着高投入带来的巨大风险[4]。

跟随战略承担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要小得多,但是面临多家企业的竞争在夹缝中生存所获得的利益也要小得多。

企业的决策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领先的持久性要素
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的获得要靠持久的领先。

影响技术领先性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的可复制性和后续开发速率。

技术可复制性越低,本企业对技术改良持续创新的开发速率越快,领先的越持久。

领先的企业可以利用专利和标准来设立壁垒保护自己的领先地位。

考虑跟随型战略的企业就要权衡自
己为模仿而付出基本费用和竞争压力值不值得。

4.3.4外部条件要素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具体竞争环境等[13]。

以往的研究很少提及外部环境对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

实践证明,不同的产业,选择领先战略和跟随战略获利的难易程度有很大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奶制品行业,没有很多的技术壁垒和技术专利,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在广告,知名度的竞争,新公司比较适合采用技术跟随战略。

蒙牛当年刚起步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奶厂,管理人员都是从伊利挖来的,因而得罪了伊利,处处遭到伊利的打压,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不抢夺伊利的奶源,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蒙牛老总牛根生很快制定了三个“凡是”政策:第一,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第二,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第三,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从而把蒙牛和毅力隔离开避免了冲突。

蒙牛不去跟伊利竞争,而是巧妙地选择了跟随伊利而扬名,打出了口号“争做内蒙第二品牌”,还买下了呼和浩特很受有人重视的大量户外广告牌,一夜之间,内蒙人民都记住了蒙牛是内蒙的第二品牌。

蒙牛跟随者伊利,由不到前五的名气,一越成为第二。

当蒙牛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修正跟随战略,与伊利并驾齐驱,并最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14]。

5我国现阶段创新机遇与技术竞争态势的分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既要符合经济和技术的实际水平,满足短期经济增长需求,又要从长远出发,培育产业领先优势,提高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采用技术跟随战略,即利用先发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改进,打败那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获得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的先发企业,获得后发优势。

我国尤其在中低档产品和加工制造业的许多环节的大规模,低成本的优势造成了中国加工生产的产品国
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15]。

但是,这种做法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时,往往会受到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制约。

那些先发企业由于资金雄厚,能够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很早抢断市场,参与制定技术标准,获得技术专利保护。

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接受这些既定的标准,大量的利润被他们没收,甚至陷入发达国家“放水养鱼”的陷阱而一蹶不振,沦为先发企业的附属。

我国实施模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努力跳出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的束缚,有针对性的在某些领域实施领先型战略,开展原创性的技术创新。

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尚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把握好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研究,实现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的产业领先优势[16]。

这是中国富国强民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付尧徐,达奇.《基于AHP视野的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J].价值工
程,2009,28(12):41-44.
[2] 张磊.《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09.
[3] 张继红.《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54,79.
[4] 梅姝娥,程雁. 《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SCIENCE & TECNOLOGY AND
ECONOMY,2009,22(5):32-35.
[5] 陈磊.《竞争情报在企业确立产品创新战略中的作用》[J].情报探索,2007(7):86-88.
[6] 盛世豪.《领先战略确立行业主导地位》[J].今日科技,2009(9):35-37
[7] 胡汉辉,潘安成,刘红军.《基于非线性理论的企业市场价值取向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
报,2005,8(2):26-30.
[8] 高金德 .《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问题》[J].科技管理研
究,2001(3):20-22.
[9] 张继红.《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53,54,79.
[10] Joseph ;Philip .tining adavantages:from economic theory to strategic application[外
文期刊], 1996(04).
[11] .optimal timing of technology odoption[外文期刊],1998(05).
[12] 刘虹,李焯章. 《论技术领先战略》[J].技术经济,2004(11):5-7.
[13] 贾宁.《中国移动在竞争市场中的战略对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11.
[14] 张文斌.《早期创业阶段的品牌跟随战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17).
[15] 顾永红.《论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领先战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6):82-86.
[16] 林加奇,胡建飞,刘新民. 《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模式及其选择》[M],第十四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
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