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
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
一、图文干货及概述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4、概述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
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
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
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1.1小麦茎基基腐病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
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
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
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相似,后期会导致叶片发黄干枯。
2016-2018年度小麦田间调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病田率较高,病田率95%,病茎率为27.6-42.8%,发生危害程度较重,达3-4级。
尤其是2018年因小麦茎基腐病发病重而出现整株叶片枯黄枯萎而死亡,大量白穗出现,穗小粒轻,使小麦造成较大的减产,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尤其以山东、河北最多.2010年后才发现,抽穗期到灌浆期显现症状,农户几乎不知道什么原因茎基腐病常与根腐病,甚至纹枯病、全蚀病混发,加重病情如何防治:小麦播种前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多菌灵等药拌种,可以显著降低苗期茎基腐病发病率,但其效果在灌浆期显著降低,表明小麦茎基腐病病菌在苗期后仍会侵染小麦。
生育后期采用杀菌剂叶面喷雾的方式来防治此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防效不高,因为小麦茎基腐病是根茎处发病,上部叶片喷洒杀菌剂很难直达标靶,因此在药剂选用中一定要选择内吸治疗型的杀菌剂,经过试验发现发病早期用根茎部淋灌药液的方式可以显著控制病情,但是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郁闭很难大范围操作。
目前,对小麦茎基腐病尚无特效解决方案,一般采用农业措施与药剂拌种、浇水冲施、喷雾等手段相结合,增施生物有机肥、喷施芸天力等植物调节剂来提高植株长势与抵抗力,来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重症地块只能采取轮作倒茬的农业措施来控制田间致病菌数量从根本上防控该病的发生程度。
1.2、纹枯病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
初期在茎基部形成眼点状病斑,随后病斑相连呈云纹状,沿叶鞘向上扩展成青褐色花秆,高湿条件下可侵入茎秆,导致烂茎,引起枯孕穗或枯白穗,最后在麦株茎基部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菌核。
在小麦病害中,主要有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四种最为重要。
小麦纹枯病农业防治: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如济麦22、周麦22等。
合理轮作,避免早播,可适当的延迟播种。
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及病株、及时排出田间的雨水。
化学防治:通常在小麦返青后,田间病株率达到15%左右时进行化学防治。
主要通过喷雾的方式将药液喷洒在麦苗基部病斑上。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12.5%烯唑醇、50%多菌灵、20%三唑酮等。
1.3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是一个发生历史悠久,分布比较广泛的病害,现已成为世界各大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
1852年最早发现于南澳大利亚,1884年英国首先有过小麦全蚀病的记载,目前国外比较老的小麦产区几乎都有全蚀病的发生。
全蚀病在我国发生历史较短,1931年江苏曾有此病的记载。
目前已知有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16个省区发生。
小麦感病后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
小麦全蚀病如何防治:1.3.1从种子入手、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病区要严格控制种子外调,新的轻病区及时采取扑灭性措施,消灭发病中心,对地块实行三年以上的禁种。
水旱轮作,病菌易失去生活力。
粪肥必须高温发酵后施用。
要多施基肥,发挥有机肥的防病作用。
选用农艺性状好的耐病良种、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1.3.2播种后防治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
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
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
(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1.4小麦根腐病小麦根腐病是由禾旋孢腔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成株的根、茎、叶、穗和种子的一种真菌病害。
根腐病分布极广、小麦种植国家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大,广东、福建麦区也有发现。
该病症状因气候条件而不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颈枯。
小麦根腐病如何防治: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合当地栽培的抗根腐病的品种,种植不带黑胚的种子。
发病前,使用50%苯菌灵1000~1200倍溶液,或者使用50%多菌灵400~900倍溶液,或者使用50%代森锰锌1000倍溶液喷雾或者浇根。
还可以使用甲基硫菌灵、络氨铜水剂、丙森锌、三乙磷酸铝等等,防治效果都非常好。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
麦收后及时耕翻灭茬,使病残组织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初侵染源。
采用小麦与豆科、马铃薯、油菜等轮作方式进行换茬,适时早播,浅播,土壤过湿的要散墒后播种,土壤过干则应采取镇压保墒等农业措施减轻受害。
小麦收获后,要深耕消灭麦茬,使带病残留物当年腐烂,以减少下年小麦根腐病源,消灭病害。
适时早播种,要浅播,土壤过于潮湿要散水风干后再播,土壤过干,播种后要采取镇压保墒。
2、叶部病害:2.1锈病锈病又分为锈病、白粉病2.1.1小麦锈病“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小麦绣病小麦锈病在世界各国小麦产区均严重发生。
可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
三种锈病的共同特点是在被害处产生夏孢子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冬孢子堆。
根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的部位、排列的情况和表皮穿透的特点区分三种锈病,小麦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专性寄生物,只能在寄主上发育和繁殖,并通过夏孢子传播为害。
条锈病分布在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区)、西南的四川、长江中游(湖北北部),黄河以南的山东和河南的南部。
发生面积在1500万~2000万亩左右。
发生程度随早春气候的适宜程度而不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变化,部分品种抗锈性丧失,存在着大面积流行的危险。
南北主要产麦区的纹枯病及白粉病呈加重为害的趋势。
赤霉病仍然是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威胁,并向北推移到黄河以南,东北麦区也有为害。
此外,局部地区病毒病、颖枯病加重。
气流是主要传播媒介。
当夏孢子成熟后,只要有轻微的气流,就会从夏孢子堆中向外飞散,可随气流上升到5000m以上的高空,传送到几百千米以外的地区,造成小麦病害的大流行。
2.1.2防治: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避免早播,适时的给麦田灌溉、施肥。
收获后对麦田进行翻耕灭茬,消灭菌源。
化学防治:因小麦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所以喷施药液时以喷洒在叶背面为主。
常用的防治小麦锈病的化学药剂有粉锈宁粉剂或乳油、氰菌唑、烯唑醇、粉菌特等。
2.2白粉病2.2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发病最适温度为15―20℃,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病害加重,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播种量大,白粉病发生较重;氮肥施用过量,灌水过多,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水肥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但肥力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
诊断要点:在叶片上产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其上生有许多黑色的小颗粒。
2.2.2白粉病防治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如百农AK58、鲁原502等。
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间隙,及时排水、施肥。
化学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在未发病时或发病初期进行预防。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20%三唑酮乳油、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通过喷雾的方式施加。
3、穗部病害穗部病害主要包括赤霉病、黑穗病等。
3.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的典型症状是在发病部位长出明显的粉红色的胶质状霉层,故称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属于世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而且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
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
严重感染赤霉病的小麦不能食用。
赤霉病多发于潮湿多雨的地区。
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病菌主要通过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
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和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
3.1.2防治农业防治: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根据气候以及小麦的生长期,适当的提前或者推迟播种,以避免小麦扬花期在雨季。
小麦成熟后,要尽快收割脱粒。
收割后,对麦田进行深耕灭茬。
化学防治:根据种植的小麦品种,在其始期至盛花期进行药剂喷雾防治,且要避开阴雨天气。
常用的化学药剂为40%多菌灵胶悬剂、50%甲基硫菌灵等,其中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