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七章言语、思维的脑机制基础
第七章言语、思维的脑机制基础
四、言语、思维的脑机制
最后,言语、思维调节的高级功能区,不仅在言语、 思维功能间发生调节作用,也在言语思维和情感意志 间发挥调节作用。如果这一高级调节区发生病变,就 会造成言语思维贫乏和严重的衰退状况。显然,这一 高级调节区位于旁海马回附近的颞叶和额叶皮层。
支持这种理论设想的科学事实多来自失语症和精神分 裂症的研究。源自四、言语、思维的脑机制
综合一、二研究结果,结合知觉形成的脑机制,可以 认为:由大脑3个相互作用的机能结构单元完成言语、 思维的功能。 沈政,《生理心理学》,P123 图 7-1 首先,一些非言语活动区接触外部事物产生知觉,作 为形成概念的基础。 其次,语言功能区或概念形成区是位于额、颞叶皮层、 基底神经节和间脑某些结构间的复杂网络。这一功能 结构可分为名词、概念区、构词与句子执行区和动词 调节区。
三、现代研究
(三)速示实验
研究目的:两半球视觉加工的差异 研究对象:正常人 原理:视野与半球的投射关系为对侧投射 方法:控制视觉材料落在左或右视野,呈现时间低 于眼球转动的150毫秒(通常为100-150毫秒)。 结论:左半球对文字性的材料有优势,右半球对非 份字性的材料有优势。
三、现代研究
多巴胺含量的直接测定未能发现与病情变化的
一致关系。相反,意外死亡的精神分裂症病人 脑生化分析表明,其脑内多巴胺受体含量高于 正常人两倍之多。于是,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 说为多巴胺受体理论所取代。
一、阳性精神分裂症及其脑机制
3、精神分裂症的多源病理学说
进入21世纪后,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一大
类多源病理机制的复杂疾病,含有多种
主要内容
脑和言语障碍 脑与思维 言语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一侧化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语言是由词和语法规则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则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 过程;思维是利用语言表达的概念进行 判断、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 说是一种内部语言的运用过程。
第一节
脑和言语障碍
一、大脑皮质的特化的语言区
第二节
脑和思维
人类的思维活动包括思维过程、思维形式和思 维内容相互制约的三方面。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思维三方面的统一遭到破坏 而分裂。 思维内容的障碍:各种形式的妄想 思维形式的障碍:破裂性语言、词语新作和刻 板性语言 思维过程的障碍:象征性思维、强制性思维和 思维贫乏 阳性精神分裂症和阴性精神分裂症
病症特点:能听、能说,但说出来的话杂乱无章、 毫无意义;听不懂别人的话,看不懂别人的文字 分类及产生原因: 听觉性失语症: Wernicke区(威尔尼克区)受损 视觉失语症(失读症):顶下小叶和角回受损 形象比喻:病人似乎遇到一些人,双方都说着对 方不懂的语言
二、失语症
3、传导性失语症 病症特点:听得懂(理解正常),也能 正常讲话和说出物体的名称,但无法重 复别人的话,亦不能按照别人的命令做 出相应的反应。 产生原因:威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之间 的神经联系(弓状束)受损。
三、两类精神分裂症思维障碍脑机制 的关系
对于两类精神分裂症是否具有共同的脑机制, 目前缺乏系统的证据。 梅伊阿(M.Mayia)和卡尔(A.Carlsson)等 (1990)提出:精神分裂症病理过程最初发生 在中脑的多巴胺神经元和蛋脑皮层的谷氨酸神 经元之间的功能平衡性破坏。 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由3个基因突变导致的 脑各区间长距离纤维发育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 症、自闭症和失读症的重要基础。 日本科学家K.Kasai等(2002)研究认为精神 分裂症是一类多源性病理基础的疾病。
1875年德国神经病学家威尔尼克区首先发现
损伤导致感觉性失语症。
Wernicke-Geschwind模型
Wernicke-Geschwind模型的不足之处
1. Wernicke-Geschwind模型中强调的Wernicke区和Broca区在语 言接受与表达方面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基于范围大的多的损伤。 2. Wernicke-Geschwind模型强调皮层区域的重要性。而现有的证 据表明,皮层下结构对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听觉输入的语言信息的确由听皮层传至角回,然后至Wernicke 区,再传递至Broca区。然而,视觉输入的语言信息并不经过 Wernicke区,而是从视觉联合皮层直接传至Broca区。因此通过 眼睛看到的词并不转化为听觉表象。事实上,对一个词的视知 觉和听知觉是由感觉模式特异的通路相互独立地处理的。这些 通路各自独立地到达Broca区以及与语言含义和语言表达相关的 更高级区域。
三、现代研究
综上所述: 大脑两半球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功能 是不对称性,其中左半球的言语和抽象思 维功能优于右半球;右半球的空间概括能 力的形象思维功能和情绪性信息处理优于 左半球。 注意: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只是相 对的,差异只有10%左右。
四、两半球功能不对称的解剖 和生理学的研究
(一)两半球功能的差异的生物基础表现: 1、人的许多器官左右并不完全对称。如心、 肺、肝、脾等。 2、人脑的解剖研究发现,有65%的大脑皮质 的颞平面区(包括颞叶的上部和威尔尼克区) 左半球的比右半球的大。有些研究还测量出 左右两半球的颞面区的比例为2:1。且左半 球这一区域的神经元数量及树突分支也比右 半球多。
(一)两半球功能的差异的生物基础 表现:
3、在活人身上采用动脉造影术,结果发现44个 右利手病人中有86%的人的大脑中动脉(供给 颞叶皮质的动脉)的血管比右边的大,分支多。 4、PET扫描发现,大多数(61%)右利手者的右 边额叶比左边大;而左利手却以之相反。 5、在被试反应语言刺激时,右利手者的左半球 血流量比右半球多;而反应非语言刺激时与此 相反。
二、失语症
(二)主要类型 1、运动性失语症(布洛卡氏失语症)
病症特点:听得懂,但说不好 分类: 1)完全运动性失语症:基本不能发音 2)不完全运动性失语症:能发出个别语音,但构 不成词句(杂乱无章);如问候时说“好你吧” 产生原因:Broca区(布洛卡区)受损
二、失语症
2、感觉性失语症(威尔尼克氏失语症)
第三节
言语思维和大脑两半球的功 能一侧化
一、概念
指两半球在进行言语及有关心理活 动时出现的功能偏于一侧的现象,即出 现一侧半球的功能比另一半球强的现象。 又叫功能的单侧化。
二、研究历史及早期观点
早在一百多年前,临床病学家通过临床 观察发现失语症是和左半球相联系的; 再结合人们的日常观察,大多数人为右 利手者;从而得到这样的传统认识:
二、失语症
4、皮层间失语症 病症特点:病人可以复述别人的话,但不理 解其意义,也不能自发地用正确语言表达自 己的意思。能叫出物体的名称,但不理解其 意义。 产生原因:许多次级感觉皮层受损所致,使 语言理解和产出功能与其他认知活动间的功 能联系遭到破坏。
二、失语症
5、命名性失语症
病症特点:病人可以理解语言,并能产出有 意义的语言;但往往不能正确叫出物品的名 称。通常只是能对物品进行描述。例如:对 着钢笔,患者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描述“是用 来写字的,要灌水才能用...„” 产生原因:颞叶皮层受损。
三、失读症(阅读困难症)
特点:智力正常,却很难阅读;可伴随其 它失语症出现,亦可单独出现 各类失读症: 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各区之间长距离纤维 发育不足,可能是失读症、自闭症和精神 分裂症的共同原因,因为这类疾病共同的 行为表现是语言交际方面的障碍。
四、缄默症
症状特点:病人意识不正常,情感和记 忆空白。 产生原因:扣带回皮层、扣带回内侧和 周围的顶叶皮层以及基底前脑和丘脑病 变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核心意识障碍。
三、现代研究
(二)双耳分听实验
研究目的:两半球的听觉加工差异 研究对象:正常人 原理:耳与半球的关系为对侧投射占优势,同侧投 射较少;因此右耳对语言的优势也证明左半球皮质 的语言优势。 方法:两耳同时听不同材料,形成竞争,方显出优 势耳即优势半球 举例:D. Kimura, 1973 结论:右利手的人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
注意: 大脑的言语功能除和上述两区 相关外,还和联络皮层区、皮层下 结构,特别是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底 部有关。
二、失语症
(一)概念: 是一类由于脑局部损伤而出现的语言理解 和产出障碍,病人意识清晰、智能正常,与 语言有关的外周感觉和运动系统功能无恙。 不包括:
(1)意识障碍及普遍智力减退致的语言症状; (2)感官及运动器官病损引起的语言障碍。
神经递质及其多种受体功能异常。
二、阴性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改变
最近20多年广泛应用的CT和脑核磁共振成像(NMR)技 术,逐渐积累了一些科学事实,证明了精神分裂症的 阴性症状有其脑形态学基础。 1.温伯格等人(D。R.Weinberger): 报道慢性精神 分裂症病人的CT检查结果中,其侧脑室比正常人大两 倍之多,表明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脑 缓慢进行性萎缩。 2.斯蒂文斯(J.R.Stevens):对某医院长期住院的精 神分裂症病人和非精神分裂症病人死后进行脑组织学 检查,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内神经细胞明显丧 失,许多脑结构为异常多的胶质细胞所占据。
二、阴性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改变
3.罗伯特(G.W.Roberts’1990):总结了70年代中 期以来精神分裂症的脑CT研究,推论出精神分裂症病 人的旁海马回和颞叶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损所致。 4.丹尼尔(R.Daniel):利用NMR脑成像技术,研究了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形态学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脑CT 的结果,病人脑室明显扩大,旁海马回明显萎缩。 利用PET成像技术研究精神分裂症病人脑区域性糖 代谢率,许多报告基本一致,发现脑额叶皮层糖代谢 率显著低于正常人,旁海马回和额叶的脑区域性血流 量也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