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暴力型犯罪
实施了暴力的犯罪,并且包括以暴力相威 胁而达到目的的犯罪。
•
实际上,在有些抢劫、绑架等犯罪过
程中,虽没有具体施暴的情节,但以强暴
相威胁还是存在的,否则,犯罪则不可能 得逞。
• (二)暴力犯罪的特点
• 1、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 2000年9月1日,以张君为首的犯罪集团在 常德持枪抢劫运钞车,枪杀7人,重伤4人。 由此案挖出该暴力集团的渝、湘、鄂等系列 持枪杀人案。
• 5、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 震惊全国的晋冀鲁豫系列杀人、抢劫、 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杨新海先后残害78 名受害人。
• 二、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 (一)认知特点 • 1、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 2、解决问题方式的缺陷 • 3、强烈而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特点 • 情绪:愤怒、怨恨、嫉妒、恐惧 • 意志品质薄弱: • 1、自制力失调是暴力犯罪人的主要意志特
• 2、涉枪犯罪日益突出
• 据统计,我国1994、1995年的涉枪犯 罪分别比1993年增加25.8%和21%; 涉枪案件的高发区主要在沿海、边境地 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东 北地区等。涉枪案件的犯罪类型主要是 抢劫银行及运钞车、抢劫出租车、绑架、 武装贩毒、武装走私等。
• 3、青少年犯罪占相当比例
• 2、习性学观点
• 劳伦兹认为估计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遗传 性本能。一个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物和人类 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使他们有 足够的食品、水、活动及繁殖的空间。
• 仪式化攻击
• 3、挫折——攻击假说
• 4、社会学习
• 已有研究显示,下列几种情况最容易让儿童习 得攻击行为:
• (1)有很多机会观察攻击行为 • (2)自己的攻击行为得到了强化 • (3)经常成为攻击的目标 • 班杜拉界定了榜样的三种主要类型: • 家庭成员 • 亚文化群体成员 • 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榜样
• 四、杀人犯罪 • (一)杀人犯罪的动机 • 1、图财杀人
• 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杀人抢劫和抢劫杀人、盗 窃杀人。
• 2、报复杀人 • 如杀人狂魔邱兴华 • 3、变态杀人
• 犯罪嫌疑人没有明显的杀人动机,与被害人之间没有任 何因果关系。
• 变态杀人者的杀人目标通常是特定的一类人。 • 如河南平舆黄勇案 • 4、报复社会杀人 • 南平案(屠杀型杀人犯)
• 三、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
• (一)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相关性研究 的主要观点
•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弗洛伊德 暴力文化 有益
• “挫折—攻击”理论 两者之间无必然相 关
• 社会学习理论 两者之间相关
• (三)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的相关性分 析
• 1、提供和传播了攻击行为的方式和类 型
• 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 • 3、减弱个体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 • 4、减弱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力 • 5、对问题解决方式产生错觉
• (二)杀人犯罪的动机特征 • 1、多样性和复杂性 • 2、强烈的内在冲动性 • 3、恶性转化性 • 行为升级
• (三)杀人犯的人格特征
• 国内有学者对杀人犯的气质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 粘液质的人在杀人犯罪中所占比例最高。 • 胆汁质的人居第二位。
• (四)杀人犯罪的行为方式特征 • 1、冲动性 • 2、突发性 • 3、盲动性 • 4、嗜血性
• 敌意性攻击是对愤怒情境的反应,目的在于让被 害者遭受痛苦。绝大多数的杀人、强奸和其他意 在伤害受害者的暴力犯罪都属于这一类型。
• 工具性攻击源于竞争或者期望获得他人所拥有的 物品或地位的愿望。通常可见于抢劫、入室行窃、 盗窃和其他各种白领犯罪中。
• 二、攻击理论
• 1、心理动力学观点
• 攻击在于释放过高的的攻击能量。
• (四)性格特点
• 暴力犯罪者多有较为典型的性格特点,主要表 现是:
• 1、以自我为中心 • 2、性格、情绪不稳定 • 3、心性幼稚、自我放纵 • 4、具有虐待性 • 5、本性柔顺者也可能实施暴行
• (五)暴力犯罪人的人格缺陷 • 1、自我意识补偿型 • 2、自我纵容型 • 3、虐待狂型 • 4、自我保护型
害行为,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造
成严重后果的攻击型犯罪。
•
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和抢劫罪等通常
被认为是暴力犯罪的典型。此外,爆炸、枪杀、
武装贩毒、武装走私、聚众械斗、组织暴乱、
纵火等则是使用更凶恶的暴力手段,造成更严
重后果的暴力犯罪行为。
•
广义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手段上包含
有暴力因素的一切犯罪行为,不仅指已经
• 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犯罪研究中心1993年 对天津市入狱罪犯的调查,犯罪时使用了 暴力的罪犯中,18岁以下的占8.6%,19 岁至25岁的占55.6%,两项合计占 64.2%
• 4、团伙暴力猖獗,甚至出现带有黑社会性 质的有组织暴力犯罪
• 司法实践显示,具有某些黑社会性质的犯 罪组织已经出现,诸如辽宁盖县“段氏” 集团、山西“狼帮”、云南平无街等,可 视为黑社会雏形,其成员竞然在光天化日 之下持械伤人,侮辱妇女,聚众抢劫,无 恶不作,当地群众避之惟恐不及。
第六章 暴力型犯罪心理
• 第一节 暴力型犯罪概述 • 第二节 攻击与暴力 • 第三节 恐怖犯罪心理
第一节 暴力型犯罪概述
• 一、暴力犯罪概念与分类
• (一)暴力犯罪的概念及种类
•
暴力犯罪是指使用暴力手段相威胁,
侵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
重后果的攻击性犯罪。
•
狭义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了暴力侵
第二节 人类的攻击和暴力
• 攻击是暴力犯罪的基本成分。
• 一、攻击的定义和分类
• 1、定义
• 社会心理学家将攻击定义为一种有目的 有意图的伤害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身体 上的还是社会关系上的;在有些情况下, 攻击也包括对物体的毁坏。
• 2、分类
• Feshbach(1964)根据行为者是否有攻击的 目标,或者是否从攻击中获得了某种补偿,将攻 击分为敌意性(或表达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两 种类型。
征
• 2、暴力犯罪人的意志薄弱还表现为刺激诱发了行为人原心理
结构中的变态需要,而产生暴力犯罪动机。 • 暴力犯罪动机常由下列因素引起: • 1、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纠纷 • 2、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挫折 • 3、角色驱使 • 4、逃避追捕 • 5、报复动机 • 6、掩盖、逃避 • 7、变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