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研究

浅析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摘要;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和提供的不良示范促进了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 ,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认知偏离、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妨碍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

关键词:家庭暴力; 青少年犯罪; 因果关系; 犯罪心理; 争议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

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直接的和重要的原因。

家庭暴力的伤害造成了一大批问题青少年 ,他们往往性格怪异 ,对人、对事冷漠 ,对各种公益活动认识偏颇,甚至仇视家庭和社会。

他们从与父母行言语对抗发展到行动对抗,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制造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可见,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此鲜有论及。

本文试从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粗浅探析,抛砖引玉。

二、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现状何谓家庭暴力,当今学术界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一方侵犯他方人身,而造成他方人身伤害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间以武力或胁迫手段侵害弱者人身权利并对其肉体或精神造成一定损害的强暴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 ,家庭暴力包括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殴打、虐待;第四种观点认为,根据国家反家庭暴力形势,主张凡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生理的、精神的、性的暴力均纳入家庭暴力的范围。

随着新婚姻法的出台, “禁止家庭暴力”第一次被写进我国的法律条文中 ,2001年12月24 日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条规定:婚姻法所称的家庭暴力 ,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在我国 ,对家庭暴力现象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 ,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越来越突出 , 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 ,在 2. 7亿个中国家庭中 ,30 %存在家庭暴力 ,每年有约10万个家庭因暴力而解体。

1 从家庭暴力现象的发展趋势来看 ,笔者认为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量不断上升。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总体来看,我国90年代发生的家庭暴力与80年代相比上升了25. 4 %。

[1 ]本世纪的发展速度更快,20021李周明.中国家庭存在 30 %的家庭暴力[N] .兰州晨报 ,2003 - 01 - 07.年全国妇联组织接受关于家庭暴力信访达3. 66万件,数量比往年上升了40 %。

(2)精神暴力更为普遍。

2一般情况下,提起家庭暴力,人们就会想到是身体上受到的伤害。

而中国法学会进行了一项名为“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拳脚相加的身体暴力相比,精神暴力更加普遍。

如果将三种暴力形式排列的话,精神暴力排第一 ,身体暴力第二 ,性暴力排在第三。

3参加研究的专家们还指出 ,精神暴力的伤害不亚于身体暴力,长期遭受精神暴力容易出现情绪表达障碍和性格扭曲等。

(3)青少年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以往常见的家庭暴力常为丈夫虐待妻子、父母殴打孩子,但目前青少年对家长实施暴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其手段往往更为残暴、凶狠,由此造成的血淋淋的家庭惨剧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家庭暴力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同时,家庭暴力对青少年的伤害很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可忽视。

三、家庭暴力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

从犯罪心理学上说 ,任何一种犯罪行为都是犯罪心理的外化,而每种犯罪心理都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和特殊时期 ,心理尚未成熟 ,性格没有定型,周围环境和刺激对他们的生长发育都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其状况如何必然影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暴力是一种极为负面的家庭环境因素 ,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伤害家庭成2李薇薇. 警惕 ! 家暴之中精神暴力数“第一” [ EB/ OL ] . 2003 - 11 - 24.3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 ]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 , (4) :62员身心 ,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

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青少年受到的不仅仅是皮肉上的痛苦 ,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创伤与扭曲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整体而言 ,家庭暴力提高了青少年犯罪的几率。

(一)家庭暴力是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产生的“催化剂”犯罪心理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一般来说,它要经历内化、外化和强化三个过程。

犯罪心理形成中的内化是指个体将客观现实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和认识、情感等心理意识的过程。

而外化是指个体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意识之后 ,又反过来将其以各种消极的和错误的态度、言语、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并影响周围的客观现实。

强化是指行为结果作为一种刺激信息反馈到大脑后 ,使个体产生满意的评价效应 ,从而使原有的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加强的过程。

强化的结果是使个体不良心理意识得到鼓励、巩固和加强 ,从而促进其向犯罪心理转化。

可见,犯罪心理的形成都是以个体的不良心理意识为基础的,犯罪心理是不良心理意识的进一步恶性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其提供的不良示范都会给青少年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严重的心理创伤。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父母之间因不和产生的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

二是因家庭暴力导致家庭破裂(包括父母离婚或其中一方被伤害致死)给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创伤。

三是直接针对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给他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而在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对2000 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 ,有 25. 7 %的孩子“自卑”,有 22. 1 %的孩子“冷酷”,有 56. 5 %的孩子“暴躁”。

42.家庭暴力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缺陷不良的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缺陷对青少年的不良心理意识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家庭如果存在暴力,是无法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暴力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教育,它给青少年提供了一种不良的行为示范,对青少年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从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来说,存在家庭暴力倾向的家庭成员其本人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者 ,不可能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教育。

再次 ,在家庭教育上采取暴力行为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在家庭暴力中有些是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有些父母对青少年的学习成材的期望过高,又不切合实际,当青少没有达到其要求时 ,便随意打骂或限制其人身自由 ,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还很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厌恶学习 ,甚至憎恨父母。

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结构对其非常重要。

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少应该包括父母双方的共同参与,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陷。

单亲家庭子女得不到应有的爱抚和管教,容易产生自卑和怨恨心理,或自暴自弃,或沾染不良习气,甚至4张风芹 ,鲁涤.家庭暴力[J ] .法律与医学杂志 ,1997 , (4) :160 - 161.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往往被坏人拉拢、引诱,逐步走上犯罪道路。

3.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作用家庭暴力的不良示范是青少年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是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始于家庭 ,基本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接收、生活目标的确定、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成材,而父母的不良行为的熏陶则容易导致青少年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

家庭暴力行为是给青少年的一种攻击性示范。

青少年长期目睹父母打闹或受到父母打骂 ,很容易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 ,学会打架、斗殴 ,并常以暴力的方式对待他人。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并会逐渐形成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并不计后果,这种心理特征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意识并恶化为犯罪心理。

而在的法林顿(David P.Farrington)对经过365 名青少年犯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及其根源》中记载更是表明了这一点: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 8. 4 % ,而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 37 % ,同时 ,母亲犯了罪 ,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可见 ,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楷模 ,父母的劣迹将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并可能诱发其误入犯罪的歧途。

(二)家庭暴力是影响青少年良好个性形成的“腐蚀剂”。

个性缺陷(又称个性不健全)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原因,几乎所有的犯罪青少年都在个性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笔者认为,家庭暴力对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形成十分不利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偏离、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三个方面。

1.造成认知偏离生活在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中的青少年,长期耳濡目染家庭的暴力行为,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纪观等。

首先,家庭暴力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阴暗的世界观。

其次是形成极端唯我化和病态化的人生观,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谁挡我的道,我就杀谁”等为人生信条,对不听从自己召唤或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人或行为便施以暴力。

再次是形成扭曲的道德观。

道德观是人对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的理解和评价。

一定的道德观使人产生“良心”体验 ,从内心约束人的行为。

家庭暴力所表现出的无理、残暴、凶狠 ,容易导致青少年是非善恶评价混乱、颠倒以及缺乏或丧失“良心”体验,缺乏同情心,在实施伤害他人和社会的恶行时缺乏或没有内疚感 ,形成“哥们义气最重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真英雄”等与社会道德相悖的道德观。

最后是形成淡漠的法纪观。

表现为对社会法纪的无知、漠视和敌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