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癌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胃癌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胃癌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姓名:孟慧佳学号:2011013281 班级:生物工程111
正文:
胃界于食道和十二指肠之间,是消化道最宽大的部分,它的形状和位置随内容物的多寡和体位变化而改变。

胃分4个部分,靠近食道的部分是贲门部,胃上部膨大部分是胃底部,自胃底部往下是胃体部,靠近十二指肠的部分叫幽门部。

在胃内壁上覆盖着一层厚约0.3-1.5毫米的胃黏膜,胃黏膜上生长着三种腺体:即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

三种腺体加起来的数量是惊人的,每天分泌的胃液的数量约有1500-2500毫升,贲门腺和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胃酸的强刺激和胃蛋白酶的强消化力,都不能破坏胃黏膜,主要就是因为黏液总是先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出来,并均匀地布散到胃壁上的缘故。

胃黏膜的这种巧妙的自我保护功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自然的杰作之一。

胃的功能有:1.存放食物。

液体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很短,油脂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混合性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约4-6个小时。

2.胃蛋白酶可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3.制造内因子及吸收维生素B2。

4.胃酸可杀灭随食物进到胃里的细菌。

胃内有食物时,胃的蠕动方向是由贲门向幽门进行,当胃内容物排空后、血糖也消耗到较低水平时,胃会由幽门向贲门方向逆性蠕动,这叫饥饿蠕动,使人产生饥饿感。

胃癌介绍:
恶性肿瘤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窦幽门区最多、胃底贲门区次之、胃体部略少),可侵犯胃壁的不同深度和广度。

癌灶局限在粘膜内或粘膜下层的称为早期胃癌,侵犯肌层以深或有转移到胃以外区域者称为进展期胃癌。

肉眼或胃镜观察胃癌有多种形态,如表浅型、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溃疡癌(为慢性胃溃疡癌变)。

显微镜放大观察癌细胞有多种类型(组织学分类),如腺癌(占约90%,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

更细微的癌细胞内部的分子结构也有很多差异,因此,虽都称为胃癌,即使肉眼和显微镜下所见类型是相同的,但个性仍有很大差异,目前并不知晓究竟有多少个性独特的胃癌。

胃癌的发病机制:
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是由原始新生细胞(干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分化而来,何时生长何时死亡都是受机体控制的,不会疯狂失控生长。

干细胞都有各种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原癌基因的特性不表达出来,不会形成致癌物质,因此也就不能发育成胃癌细胞。

有胃癌家族史者原癌基因可能更容易表达出来,这就是遗传的因素。

除了遗传等内在因素外,还有很多外在的致癌因素,如上述高危人群面临的各种非遗传因素,也可直接诱发或长期破坏胃粘膜屏障使促癌物质更易诱发干细胞癌基因表达或基因突
变而产生致癌物,使新生不成熟的原始细胞不能分化成具有正常功能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而是变成各种分化程度不良且生长失控的非正常细胞。

若机体的免疫监测功能正常,往往可以清除少量的异常细胞,但当长期心里状态不佳引起内分泌系统异常及免疫功能长期低下、或异常细胞由于某种未知原因逃逸了机体的免疫监测,则异常细胞最终发展成机体无法控制其生长的胃癌细胞,完成癌变过程。

癌变过程很漫长,可达数十年,常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胃癌这样一个缓慢过程。

一旦癌细胞形成且能对抗机体免疫监测后则会爆发性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胃癌病灶,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及生长代谢速度,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半年到数年。

局部癌灶不断生长,就占据正常胃细胞的空间导致胃正常功能减弱,甚至直接侵润性生长到邻近组织和器官上继续生长。

不断流经癌灶内部的淋巴液和血液会将癌细胞带到机体各个部位的淋巴结(最终再汇入血液)或全身各组织器官导致癌细胞广泛转移。

局部癌灶疯狂生长突破胃浆膜后散落到腹腔内,种植在腹腔各部位。

随着体内各处癌细胞疯狂无控制地生长、不断抢夺了正常细胞的营养物质,最终使正常组织器官因营养极度不良而功能衰竭,导致胃癌患者死亡。

高危人群:
目前比较肯定属于胃癌高危人群的是:
1、患有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可达10%;(2)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3)胃息肉,直径>2cm,多发且基底较宽者癌变率高;(4)胃部分切除者,残胃癌变率可达0.3%-10%;(5)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胃粘膜肥厚症,疣状胃炎等;(6)胃镜活检病理类型:①异形增生,也称不典型增生,由慢性炎症引起,如发展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可认为是癌前病变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癌;②胃间变则癌变机会多;③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

2、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规律、吃饭快速、喜高盐/热烫食品,喜食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货、隔夜菜,喜食烧烤的红肉、常食用霉变食物、少食新鲜蔬菜等。

3、长期酗酒及吸烟:酒精可使粘膜细胞发生改变而致癌变。

吸烟也是胃癌很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危险性最大。

4、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患者家属中胃癌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2~3倍。

5、长期心理状态不佳:如压抑、忧愁、思念、孤独、抑郁、憎恨、厌恶、自卑、自责、罪恶感、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崩溃、生闷气等,胃癌危险性明显升高。

6、某些特殊职业: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工人,胃癌风险明显升高。

7、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地质为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而镍、硒和钴含量高。

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粘膜。

硒和钴也可引起胃损害,镍可促进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

8、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研究称约半数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群患胃癌。

胃癌疾病预防:
首先,预防胃癌发生,减少或消除高危人群所面临的各种致癌因素,降低发病率。

其次,早发现、早治疗。

应注意身体不适变化,定期胃镜检查,一旦发现早期胃癌,尽早手术,可延长生存期、增加治愈率。

第三,在治疗胃癌时,要尽可能采取各种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复发和转移。

胃是我们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保护我们的胃。

参考文献:
/view/44100.htm
/yi/ks/nk/201206/251919.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