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汉税收规章制度

秦汉税收规章制度

秦汉的税收制度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不然就无所谓税收,无法界定税收,更不能谈什么税制了。

税收与国家的存在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一联系是天然的,即有税收就有国家,有国家就有税收。

三代的贡、助、彻。

夏代的“贡”:一是指诸侯敬献的土贡,一是指百姓缴纳的田赋。

授田50亩(相当于今天的10亩多),然后将收获的亦不过贡纳给国家。

“贡”是一种定额税,据说是比较百姓所受土地若干年的产量,得出一年的平均产量,再把这个平均产量的十分之一定为贡额。

确定之后,不论以后的年景、收成如何,百姓都必须如数缴纳。

所以丰年纳贡比较容易。

但遇到荒年,百姓就不堪忍受了。

夏代的力役资料不详,但有几种形态:“籍田以力”(公田的劳动)、“任力以夫”(以公共事务发起的征役)。

夏代的贡赋制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是赋税制度。

夏代首创授田与贡赋制度,是商、周二代的基础。

2.夏代贡赋制度是因田制赋,授田有一定的面积,一定面积的土地负担一定的赋税。

我国的财税制度以夏为源。

就地取物,以供王用;赋,即因田制赋,分等定级的赋税制度。

4.夏代的田赋、盐贡、人头税,首创我国古代三大直接税。

夏代的因田制赋,头税的初级形态。

商朝逐渐用“助法”取代“贡法”。

“助”字从力,表示力役地租。

商朝为了灌溉和耕种的方便,土地都划分为井字的方块,每块之间由水渠和今天的14亩),中间的一块由大家共同帮助国家耕种。

田赋只取中间的公田产品。

丰年大家和国家的收入都增加,荒年两者都减少。

这样,百姓的生活就有了保障,就避免了“贡法”时代的,荒年百姓流连失所、不能完税的情况。

这籍也。

”籍就是借,指借助民力以耕公田。

显然,“助法”是一种劳役税制,“助法”的税率,据说是十分之一,实际是九分之一。

在“助法”条件下,百姓为国家的劳动和为自己的劳动不论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分开的,而且,私田由自家单独耕种,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

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百姓在公田上的劳动必然不会想在私田的劳动那样努力,这必然会影响公田的产量,影响国家的收入。

同时,商代的“助法”,劳动力只提供一定的劳役,对于土地的肥瘠,年成的丰歉、亩产的多寡不负任何责任。

这种税制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周代的“彻法”,可能就是克服“助法”这种弊端的产物。

周代的井田,每块土地为100亩(相当与今天的20多亩),一井共900亩,授予八家共同耕种。

最后以800亩的收获物分给八家,100亩的收获物作为田赋缴给国家。

这就是“周人百亩而彻”的“彻法”。

“彻”字的本意是“通”的意思,即“通公私”,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限,解决“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的一种安排。

由于公田现在已经不再在井田中单独划出,而是作为私田授予百姓耕种,就可以调动百姓劳动的积极性,公田就会和私田一样得到精耕细作,从而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

与“助法”一样“彻法”的税率名义上是十分之一,实际上是九分之一。

三代的工商税:税事宜。

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要收各种市税,如摊点税、房屋税、场地税、仓关税:1.夏代:据《国语·周语》说:“《夏书》有之曰,关石和钧,王府则有。

”意思为征收关税和田赋均衡公平,夏王朝的国库里有用不完的财物。

引申作为夏代已有关税的依据。

2.商代:陈秀夔的《中国财政制度史》指出,已经征有关税。

市税主要有几种:b.敛布(对于开设店铺从事经营的商人,所征收的店铺税或摊位税。

)c.总布(对于货物成交时,经国家确认的货物价格和交易所征收的税款,类似后来的牙税。

)e.罚布(对违反市场交易规定者所课征的罚款。

)山泽税:《周礼·泽虞》就记载,要向“山泽之民”收取各种物产。

“虞”成了收税的吏了。

《周礼·地官·山虞》载:“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

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凡服耜(字音:si),斩季材,以入时之。

”表明王室在对山泽管理的同时,也收山泽之利。

三代的力役情况夏朝、商朝的劳役情况不详,据说是非常沉重的。

西周的兵役又称为军赋,包括当兵和贡纳军用物资两个方面。

军赋以“甸”为单位征收。

每“甸”是64井(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甸,每甸为576户),每年要为国家供备军马4匹,兵车1乘,牛12头,甲士3人,步卒72人。

武器装备也要服兵役者自己准备。

据《周礼》规定,西周的力役一般是一户出一人。

服役年龄,城市居民自20岁到60岁,农村居民从15岁到65岁。

服役天数根据年景加以区别。

丰年“旬用三日”。

中下等年景“旬用二日”。

颗粒无收的年景,也要“旬用一日”。

只有大饥荒、大瘟疫,才免去力役之征。

《诗经》里的许多诗篇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繁重徭役的怨恨。

董仲舒说古代君主使民不过3日,是胡说。

是美化古代君主。

其实据古书记载周代的君主驱使人民服劳役的日子是每旬三日。

这样计算下来,与秦代区别没太大呀。

书出《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张守军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第95页。

张守军解释道:《周礼·地官·均人》篇,一般通行的解释为为一年使用民力为三天,将“旬”字解释为“均”。

但从周代徭役的繁重程度看,不如将“旬”解释为十日更符合周代的实际情况。

春秋时代,劳役更重,以齐国为例,“民三其力,二入于公”(《左传·昭公三年》)汉儒董仲舒等人极力美化三代制度,什么尧、舜、禹、汤、文、武六位圣人满嘴跑,说什么古代圣王使民不过三日,可我们知道《诗经》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呀。

《诗经》的许多篇章都反应了西周繁重的徭役。

计有《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有栈之车,行彼周道。

”《魏风·涉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无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

心之忧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曷云其还?岁聿云莫。

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

曷云其还?政事愈蹙。

岁聿云莫,采萧获菽。

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以为民逑。

无纵诡随,以谨惛怓。

式遏寇虐,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惠此京师,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以谨罔极。

式遏寇虐,无俾作慝。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惠此中国,俾民忧泄。

无纵诡随,以谨丑厉。

式遏寇虐,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式遏寇虐,无俾正反。

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

不实于亶。

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

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

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

无为夸毗。

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

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选择性失明不仅现在的“战国吧”秦黑们有,其实董仲舒是他们的祖宗之一了。

周代的人头税:即“口赋”。

《周礼·地官·载师》记载:“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

”根据此可知,不劳动者,尤其是不耕种者要另行征税。

此税即为人头税,有惩罚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之性质,目的在于鼓励生产发展经济。

秦代:田税: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还有“顷入刍三石,稿二石”(《秦律·田律》)。

即每百亩土地要交饲草360斤,禾秆240斤。

而且土地是否耕种都要交纳。

田赋税率,汉代学者认为是“二十倍于右”。

这其实是各国惯例。

秦在统一中国前后,粮食产量为亩产六石多,而不是李悝计算农民收入时的亩产一石多的年代了。

取三分之二,即四石不到,农民自己可以留二石多一点的粮食。

所以秦的田租没有减轻,在绝对值上有增加,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效率、产量有了增长。

农民尚可负担,这个主要是商君推行的寓垦于征的课税制度。

人头税:数量和税率不详。

但《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一书说是每人每年1000文,没有说明所引用的。

估计是《秦律·金布律》里的:“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

”的误读吧?秦代劳役情况:秦自商鞅变法之后,农民每年要服劳役一个月,称“更卒”,一生中还要担任“正卒”一年,到边疆“屯戍”一年。

而实际征发的劳役,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我们从六国的从周朝的徭役制度可以看出,周的起役和止役年龄是15岁和65岁。

而秦国呢,据《云梦》秦简表明,起役为17岁,止役为56岁(有爵位的)和60岁(无爵位的),相比之下秦国的徭役比六国的轻一些。

如:征发百姓修造的各项工程,如果在一年之内由损坏,各县必须重新征发民夫修建,但不算在应服徭役的天数之内。

其他有关秦工程损坏重新兴发民夫的情况:《秦律·徭律》的这一条:“兴徒以为邑中之红(功)者,令结(嫴。

字音为gu)堵卒岁。

未卒堵坏,司空将红(功)及君子主堵有罪,令其徒复堵之,勿计为繇(徭)。

”嫴,《说文》解释为:“报任也”。

堵,墙垣的一部分。

《说文》:“堵,垣也。

五版为堵。

”《孔子家语·鲁相》:“高丈长丈曰堵。

”就是比较高大的城墙吧。

此上文出《秦汉简牍中法制文书辑考》高恒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第125页秦有关中央和县级官员兴发民夫的情况:主要是直接为朝廷服务的徭役,法律文书中称为“御中发征”,这是各县必须按期完成的朝廷调征徭役的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