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显然,《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就是一部与上述论题相关的
断代史研究。作者分别进行了“秦汉灾情的分类考察”、“秦汉灾情综合统计分析”,讨 论了“秦汉时期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秦汉时期的防灾救灾政策及其实践”,更专辟 “疫病与汉代社会”一节,就“汉代疫情”、“两汉疫病流行的特点”、“两汉王朝的抗疫 救灾措施”以及“疫病对汉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说。在中国传统社会,宗族 关系、乡里关系都是维护安定的纽带,在“两汉民间互助保障”一章中,作者就“两汉 宗族互助”、“汉代下层民众的自我救助”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汉代下层民众的自
料,也将为研究的进步提供新的条件。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
万 方数据
ChinaBookReview学
术I
103
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子今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所 中国图书评论 CHINA BOOK REVIEW 2008(9)
谈谈秦汉福利制度
口王子今
秦汉社会保障研究
——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察
王文涛著,中华书局,2007
十六国时期,前凉执政者张祚兴兵攻击袍罕军阀张壤,据说有“神”降临于皇宫玄 武殿,并且与人言语交谈。张祚日夜向这尊“神”祈祷,于是,“神言与之福利”,张祚 甚信之。这是《晋书》卷八十六《张祚传》记录的故事,《魏书》卷九十九《张祚传》 也有同样的记载。这大概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看到的最早出现的“福利”字样了。又 《魏书》卷一百零一《补列传・獠》写道:“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所杀之人,美鬓髯 者必剥其面皮,笼之于竹,及燥,号之日‘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其事又见于 《北史》卷九十五《獠传》。《金史》卷八十三《张通古传》记载,金海陵王责难亲佛朝 臣:“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苦修行,由是成佛,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 妄也。”也说世人相信佛可降“福利”。对于“福利”的期望和追求,是不同文化渊源、 不同文化等级的社会共同的心理。 可是现代汉语中的“福利”,严格说来,只是一个体现近代意识的语汇。“社会福 利”,也成为一种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大概自20世纪20年代起,已经成为具有政治追 求或者政治许诺含义的社会习用语言。如《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1926年10月:“中 国国民党联席会议通过全国人民团体联合会纲领案,并发表对全国人民宣言,说明军阀 及帝国主义趋于崩溃,民众所受之痛苦,国民党将以全力保障人民之一切自由,及扶助 民众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势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统一的廉洁的政府,解除人民 痛苦,使进于福利之道。”又1931年9月:“公布捐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褒奖条例。”又 1945年10月:“蒋主席昭告国人,团结奋斗,以求建国成功,经济建设以增进社会福 利,提高人民生活为方针”。1947年11月:“美大使司徒报告国务院,……美援之根本 意图在协助政府区域人民获得自由与经济福利……。”看来,中国社会在迈向近代化的 路途中,“福利”这一语汇的实际含义,也逐渐具有了现代色彩。 万 方数据 伽l中国图书评论chI啪ookRev㈣
1。2
中国图书评论c№aB∞kReViw 万 方数据
对于“鳏寡孤独、高年”一类人的优恤是比较频繁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夏四月 丁卯诏明确提出“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指令,由中央政府直接督察落实各地 的优抚措施,此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 17)正式“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 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 建昭四年(前35)、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仍因袭这一做法;汉武帝、汉宣帝、汉元 帝、汉成帝等屡次遣大臣“循行天下”,而以对“鳏寡孤独、高年”’者等的“存问致赐” 作为首要任务,也体现社会福利在所有政务中的地位;对这些社会上特殊的困难人群提 供物质帮助,只是根据帝王诏令,似乎当时政府施行有关社会福利政策尚未形成定制; 对于这些无助人群有所赐予的时机,或在即位时,或在立皇后时,或在发生灾异时,或 在发现祥瑞时,其出发点常常是出于宣传效应的追求,而少见基于实际社会调查,根据 其具体需要实行有效救助的情形;除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六月诏要求“存问”的对 象包含“废疾”者外,其他诸例可见所存问和惠赐者大约都并不明确包括残疾人。也就 是说,西汉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健全和政治思想的成熟,行政内容中已经将关于 社会福利的政策置于比较显著的地位,但是这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然表现出有关行 政原则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尚不完备的特征。比较两汉帝王“存问致赐”“鳏寡孤独、 高年”等的诏令,可以看到,上文分析的西汉时期的有关历史特征大多在东汉时依然存 在。所不同的是:东汉帝王对“笃癃”者即残疾人更重视优恤;东汉帝王诏令中,“致 赐”“鳏寡孤独、笃癃、贫不能自存者”的情形有集中体现,前期有涉及“高年”者, 稍后则涉及“贞妇”者渐多,“贞妇”是特殊的“寡”;东汉帝王“致赐”“鳏寡孤独、 笃癃、贫不能自存者”事,有时与“致赐”贵族官僚并行,于是削弱了其积极的社会意 义;东汉后期灵献时代未见“致赐”特殊无助人群的事例,这是因为国力大衰,而灾异 空前,对于社会生活影响极其严重的缘故。 诚如《秦汉社会保障研究》的“结语”所言,“对秦汉社会保障的研究刚刚起步, 还处于探索阶段”,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总结,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而新_zgtspl200809014.aspx
以真诚之动机追求“社会福利”的言论,有瞿秋白《欧文的新社会》中所说:“工 人应当用别一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福利,建设人类将来最文明的新社会。”(《文艺杂著》) 又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时写到的:“在一个半殖民 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 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 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毛泽东选集》,981页,人民出版社,1967)古今“福利”概 念似有不同,但是实际上,“福利人民”,是和谐形态下共同的社会意志。古往今来,都 是相近的。“福利”对于政权稳定的意义,执政者们似乎很早就有透彻的认识。 灾害史、疫病史、救助史以及社会福利史,是近年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很
我救助”一节,涉及“民间互助组织——佴”、“邻里互助”、“原始道教反映的贫民自我
救助”等内容。应该说,该书对中国传统社会扶贫济困、敬老助残的民间风尚与道德规 范的形成和影响的研究,达致了礼俗史和观念史的有机结合。对于“秦汉社会保障的程 序及实效”的研究,该书总结了秦汉王朝灾情奏报和勘验制度的若干细节,使读者了解 了大一统国家机器成功运行的一个重要侧面。他又将相关程序与实效与“吏治”的健全 结合起来,实际上也在一定意义上深化了对秦汉行政史的认识。 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具有创造性的中国古代思想资源,也是中国社会福利 史册中颇具华彩的篇章。该书从当时以民为本的行政思想原则、积贮备荒救灾思想、灾 害防治思想、尊老养老思想、天命禳灾思想几个方面进行了历史文化分析,总结比较全 面。关于秦汉时期老年福利,以往有不少学者有所讨论,该书分秦代和两汉时期两部分 论说,使研究有所深化。对所谓“特殊福利”,即秦汉时期的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 和妇女儿童福利,该书亦有论析。军人优抚,在战争与军事对社会生活有深重影响的秦 汉时期,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问题。作者利用居延汉简等出土文献资料,对汉代戍边军 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进行了充实考论。 《周礼》中的《地官司徒・大司徒》有“保息六”,提出了国家通过政策来树立道德 形象,即寓教于政的原则。其内容为:“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日慈幼,二日养老,三日 振穷,四日恤贫,五曰宽疾,六日安富。”汉代郑玄解释说:“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 慈幼,谓爱幼少也,产子三人与之母,二人与之饩,十四以下不从征。养老,七十养于 乡,五十异粮之属。振穷,j升抹天民之穷者也,穷者有四,日矜,日寡,日孤,日独。 恤贫,贫无财业禀贷之。宽疾,若今癃不可事不算,卒可事者半之也。安富,平其徭役
ChimlBookReview学
万 方数据
术I
101
不专取。”大意是说,以保障民众休养生息的六种政策原则处理民政:一是爱护儿童,二 是赡养老人,三是赈济寡孤,四是优恤贫困,五是照顾残疾,六是平均徭役。对于鳏寡 孤独等社会无助人群的要求和意愿,中国传统社会也有相应的制度予以呼应。《周礼・ 秋官司寇・大司寇》写道:“以肺石达穷民。凡远近悍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 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郑玄释日:“‘肺石’,赤石 也。‘穷民’,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兄弟日。巨’,无子孙日‘独’。‘复’,犹报也。 ‘上’,谓王与六卿也。报之者若上书诣公府言事矣。‘长’,谓诸侯若乡遂大夫。”意即: 通过赤石转达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百姓的诉说,凡王畿内和远方没有亲人的老者和幼儿, 凡是要向王和当政者有所诉告而地方长官不予转达的,于赤石上站立三天,即由士听取 其诉说,转达给王和当政者,对于其地方长官有所处罚。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对鳏寡孤 独的特殊政策。与一般层面上的关注其物质生活比起来,这种对其舆论要求的重视,有 特别的意义。而基于这种舆论要求对行政人选进行适当调整,也反映了一种开明的政治 态度。也就是说,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对于鳏寡孤独一类“无告”人群生存权利的承认 和保护,也体现了对于他们基本政治权利的承认和保护。“肺石”,后来成为执政者倾听 民意的一种政治文化象征。郑玄的议论,其实也体现了汉代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相关 的社会意识,从中亦可发掘出相关的文化信息。 汉代执政阶层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行政理念,即努力维护国家的一统和安定。而调整 社会关系以趋于合理,被看做政治管理的关键。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社会福利意 识愈益成熟;在皇帝颁布的诏书中,屡见强调社会福利的文字,可见汉王朝政治决策者 对于社会福利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司马迁在《史记》卷十《孝文本纪》中对于这 样的政治文告有所记录。例如:“(汉文帝元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日:‘诸侯 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皇后姓窦氏。上为立后故,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 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明代思想家李贽对于汉文帝这一诏书,曾经有“圣 主妙诏”的评价(《史纲评要》卷六)。然而《汉书》卷四《文帝纪》对于这一善政的记 载,却没有说明“为立后故”的背景。《史记》所说对“孤儿九岁已下”的救济,《汉 书》中记录的诏书未有体现。这一细节差异,也许是从事《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的 学者应当关注的。汉景帝即位之初颁布的诏令中,曾经突出宣扬汉文帝的历史功绩,其 中特别说道“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称颂其“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 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汉景帝后二年(前142)夏四月诏书中亦有言: “疆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汉书》卷五《景帝纪》)可知其依 然继承了汉文帝的政治风格。该书作者注意到,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下令说:“其令吏民 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困不能自赡者,随口给 贷。”(《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曹操的规定”有“与以前不同者”,即“把对 ‘幼者’的救恤年龄明确定为到12岁截止”(168页)。也许对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进一 步的讨论和说明,是必要的。 如果以帝王诏令为视窗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福利法规,我们还可以看到:西汉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