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组织流程重组案例分析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组织流程重组案例分析
局部流程再造的缺陷
1、局部流程再造与全局再造相比:短时间内效果明显,但它的力度是有 限的,其效果也不可能很大,持久性也很难保证,全局再造是必然的。 必将向着矩阵组织的职能机构和混合结构转化。 2、类似柯达局部流程再造后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下会有如下难以克 服的弊病:企业产品多样化导致产品部数目不断增加,加重了总公司 的管理成本;产品部权力的不断增大导致不同产品部之间的各自为政, 总部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协调;不同产品部里设置相同的功能部门, 如财务部、人事部、销售部等等,耗费了公司大量资源;产品部规模 的急剧膨胀,使产品部容易脱离公司总部的理念和宗旨。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再造流程前的组织结构图
总经理 执行经理 生 产 经 理 工 程 经 理 工 程 师 线 长 线 长 技 术 员 品 管 经 理 工 程 师 技 术 员 计 划 员 残 酷 管 理 员 物 料 经 理 人 事 经 理 财 务 经 理 发展经理
生产流程
物 料 计 划 物 料 采 购 生 产 安 排 工 艺 过 程 成 本 控 制 品 质 管 理 出 货
柯达中国发展历程
1927年,柯达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办事处。 1981年 柯达(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 1994年 柯达快速彩色冲印店进入中国市场,已发展到8,000多家。 1995年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投产,是柯达独资企业。 1998年3月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成立,生产胶卷、相纸 1998年3月柯达(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分公司成立,生产医疗X光片 1998年4月柯达(无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影像冲印套药 2000年6月 柯达厦门海沧工厂正式投产,生产世界一流的彩色胶卷和相纸。 2000年7月 柯达(厦门)有限公司成立,生产和回收一次性相机。 2000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显示,柯达的主要产品-胶卷在中国大城市 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3.1%,名列第一。 2001年 柯达开设"柯达数码影像快速彩色店",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数码影像 服务。
3、流程再造的分类 、 流程再造包括局部流程再造和系统流程再造。 流程的局部再造是流程再造的起点,但并不是全部,随着局部流程 再造的展开,系统再造就成为必然。系统再造不仅是企业流程的脱胎换 骨,更多的是公司再造,甚至企业组织的转型。所谓流程的系统再造, 并不是仅仅对企业流程的全面再造,而是对与流程再造有关的各方面都 进行再造,从而获得企业组织的整体结构最优化。若仅仅再造了企业的 运作流程,而没有改变企业的其他方面,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理念与 价值观、员工绩效的考评与奖励标准等,不管再造小组的流程再设计多 么的富于创意,多么可行,都可能会使得再造的努力付之东流。只有各 方面都能相配套,再造流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再造前的柯达流程的主要问题
以职能为取向:只重视过程,而无人重视结果。导致用户满意度降低; 缺乏整体的配合:每个人负责一个流程,而缺乏整体的控制。导致执行经理 对产品的质量负责,而没有将产品质量责任分到各个职能经理身上;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再造流程后的组织结构图
总
1885年:推出第一卷伊士曼胶卷,使摄影成为一种大众艺术和娱乐方式。 1888年:推出第一部民用相机,掀起业界研发同类产品热潮。 1962 年:公司的美国综合销售额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全球员工超过7.5万人。 1966年,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 10位。 1973 年:全球员工超过 12 万人。 1976年:柯达制造出全球首部数码相机。1991 推出柯达数码相机系统(DCS)。 1981 年:公司销售额超过 100 亿美元。 1996年:推出先进摄影系统 (APS),APS胶卷为消费者帶来更多相片种类选择。 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流程再造前后对比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流程再造属于局部流程再造,而非系统流程 再造。
流程再造前 顾客不受重视,顾客满意度低 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部门经理工作内容单调、忙闲不一, 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 部门经理决策权限在部门内 部门间的矛盾突出,部门之间的矛盾 及整个流程出现的问题都由执行经理 来解决 流程再造后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满意度大幅提高 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产品经理责任扩大,工作强度提高, 工作的成就感增加,工作效率提高 产品经理享有高度自主决策权 矛盾内部处理,产品经理们承担起 某一产品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
流程再造
1.概念 .
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迈克·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和CSC管理顾问公 司的董事长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提出了管理流程再造(BPR,即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概念,即指从顾客需求出发,以企业流程为改造对象,对企业 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对企业流程的构成要素重新组合,产生出更为有价值 的结果,以此实现企业流程彻底的重新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 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 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在经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 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柯达创始人——乔治 伊士曼 乔治·伊士曼 柯达创始人 乔治
1854年出生,伊士曼7岁那年,父亲去世。1879年,25岁的伊士曼花了94美元买了一套照相 器材——包括照相机和显相设备,并学会了摄影技术。从此便对摄影着了迷。 1886年伊士曼研制的新 式照相机诞生!伊士曼起名 “柯达” ,1888年6月,小型口袋式照相机“柯达一号”终于推向市场 伊 士曼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意,他在媒体上登了一则广告:“你压下按纽,其余由我负责”!摄影 爱好者们从此结束了用马车装载照相器材的时代。1895年,柯达公司以卖价5美元的口袋式照相机投放 市场,轰动了全世界——照相技术“面向大众化”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伊士曼是个发明家,更是个成功 的企业家,他并不需要生产全世界的照相机,但全世界的照相机厂商,凡是使用了他的专利产品,都得向他 付费。他引发了照相技术里程碑意义上的多次革命。伊士曼终生未婚。他把自己后来的全部心思和财富都用 在了慈善事业上。而他一生捐了许多钱办教育事业。许多学校收到过他的匿名捐款,他还捐款办医院,出资 建造博物馆和艺术中心。一生捐款超过了1亿美元。1932年,这个伟大的企业家、发明家、慈善家,得 了一种无法医治的怪病,他选择了跳海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只想让别人记住自己最灿烂的时 候,就像他发明的相机和胶卷一样——留住最美一刻。
C B I O 经 理
C A M C O 经 理
A P S 经 理
一 次 性 相 机 经 理
人 事 经 理
财 务 经 理
线长
工程
品管
物料
生产流程
物 料 计 划 物 料 采 购 生 产 安 排 工 艺 过 程 成 本 控 制 品 质 管 理 出 货 顾 客 满 意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局部流程再造后
2、流程再造的前提和条件 、
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企业从领导到员工,形成非常稳定的管理团队,团队的信仰 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钱为本或以物为本。 如果管理团队的基本素质不高,就不具备流程再造的基础。通过目标管理,员工能自主地 去工作,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是企业再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坚持团队式管理 的精髓所在,具备这种思想境界,才具备了流程再造的基础。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的组织流程重组
工业工程( )班第3小组 工业工程(1)班第 小组
柯达公司概况
公司名称:伊士曼柯达公司,简称柯达公司 英文名Kodak 成立时间:1881年 创 办 者:乔治·伊士曼 地 址: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营业收入:2006年销售额107亿美元 业务范围:业务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员工数量:3.4万人左右(2007年) 主要产品:照相机及器材
柯达电子(上海)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简介
1995年 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并于次年投产,是柯达独资企业。生产一 次性、传统式和数字式照相机及部件,民用及专业照相器材、影像设备、冲印设 备和相关电子产品,销售自产产品并提供自产产品的维修和技术服务。在全国设 立了28家办事处,在上海、厦门、汕头、无锡建立了世界一流的感光和影像产 品生产基地 ,中国大陆地区员工5000人左右 。主要产品: 胶卷、传统照相机、 一次性相机、数码相机、医疗产品、影像冲印设备 。
从2000年起,传统影像业务开始滑坡,柯达也不能独善其身。2000~2003年柯 达各部门销售报告显示,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额已经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 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柯达本身没能对数码影像业造成的冲击“未雨绸缪”, 丧失了拓展这一领域的最佳时机,数码影像市场对柯达的冲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柯达连续多个季度亏损。 2003年9月,柯达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宣布“全力进 军数码领域”,实施重大战略转型。 从2003年开始的4年间,柯达投入30亿美元用于转型重组,员工人数也从2002 年底的7万下降到3.4万左右。 2004年柯达关闭了包括英国和中东的生产车间,前者是最好的黑白胶片、后者 是最好的彩色胶片生产地。 2005年柯达退出数码彩扩设备生产,完全委托诺日士公司生产,柯达只贴标。 2006年柯达投资2亿给乐凯,柯达相纸乐凯造。 2007年5月,柯达关闭其在中国厦门海沧工厂的胶卷生产线,改造成为数码图文 影像业务工厂。 2004年,柯达亏损1.13亿美元,2005年亏损7.99亿美元,2006年亏损3.46亿美 元。
对于柯达电子(上海) 对于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建议
加强绩效考核工作,将部门经理的薪酬与部门业绩进行挂钩; 加大对于资源的投入,同时在公共资源上成立计划小组,对于公共资源根据 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进行统一的分配; 加大在人力资源、考核、规划等方面的监督力度,防止产品经理权力过大, 而产生孤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