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政治概念在中国的特殊性⏹广义政治:在¡°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使用的政治(意识形态、人生观)⏹狭义政治:国际上通用的政治学专业意义上的概念(politics / political science)⏹政治术语意义上的政治:很重要(官话)⏹)5、利益政治观⏹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但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而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影响决定的作出。
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
三、¡°非阶级关系¡±•1、阶层•阶层是指阶级内部的更为细小的集团(工人阶级内部可以分为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两个阶层)。
•阶层属于阶级内部的¡°同中之异¡±。
•阶层也主要是经济分析的产物,但是也要依据其它社会因素,比如劳动方式、收入水平和收入方式等。
•一些新兴的社会集团,在未成熟起来之前,也称为阶层,比如中国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过渡群体也可以成为阶层,比如军人、大学生。
•2、等级•等级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由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一个阶级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一个等级的人也可以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人。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第三等级¡±。
第二节西方国家阶级构成的新变化•1、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在总体上已经或趋于瓦解。
•农业:有产业,无社区。
•绝大多数劳动者成为一个整体(劳动力市场),都是用货币取得劳动报酬和向政府纳税。
•2、工人阶级已经由一个单一的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者社会集团,变化为一个由体力劳动者(蓝领工人)和脑力劳动者及轻体力劳动者(白领工人)两个部分组成的复合型社会集团。
•西方典型国家,白领工人超过70%-80%。
•3、多数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较大的贫富差距,但是这一差距已经是¡°住行性的差距¡±,而且中等收入者的比例明显增加,工人阶级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般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已不大。
•4、资本所有者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企业家阶层,业主性的资本家越来越少。
•股权分散;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5、劳动者的国际流动,使得矛盾发生了转移,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之间矛盾增加。
•6、西方国家社会成员流动加快,包括同代流动和异代流动(职业继承性低)。
共和制⏹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出现过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共和制。
共和制的特征:⏹1、标榜主权在民,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
⏹2、国家元首只作为国家的代表,其权力大小有差别,但是权力都是¡°派生¡±于人民的。
⏹3、不承认任何世袭的特权、等级和职位。
⏹4、领导人作为民选官员,国务活动的形式比较简单(相对于君主而言)。
⏹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两个层面。
⏹国家的管理形式,是指立法、行政、司法、军队等国家权力系统的构成和组织程序(不同国家机关的关系,三权分立还是议行合一),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公民参加国家的统治和管理的程度。
包括总统制、内阁制、总统内阁混合制和委员会制。
•(二)投不信任票:又称为¡°倒阁权¡±,是议会制共和国和立宪君主国的立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一种手段。
•在规定有投不信任票权的国家,内阁的存在总是以议会的信任为前提的,内与对议会负¡°连带责任¡±,凡内阁的政策,应由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如果内阁的政策得不到议会的信任,即有半数以上的议员赞同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必须集体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由新的议会组织新一届内阁。
•(三)弹劾:这是一些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
•弹劾的对象包括国家元首(立宪君主国家除外)、政府首脑、法官、议会议员,有的国家还包括部长等高级官员。
•弹劾的依据主要有叛国罪、违宪罪、贿赂罪、渎职罪等。
弹劾大多数是由下(众)议院提出,由上(参)议院进行审理;也有一些国家是由高等法院等专门机构审理。
•弹劾案如果成立,可以罢免被弹劾者的职务,取消担任公职的资格;也可以在罢免职务的同时再科以刑罚。
•为了免遭弹劾,面临这种¡°危险¡±的官员往往采用辞职的办法,避开这一足以使政治家身败名裂的处罚。
•各国在组织政府的过程中,一般都要遵循以下原则:•(1)¡°相容原则¡±或¡°不相容原则¡±。
•在一些强调严格实行分权制度的国家,如美国,实行的是¡°不相容原则¡±,即政府的主要成员不得同时担任议员,体现立法与行政的分开。
•在另一些国家,如英国等一些实行议会共和制度的国家,则是实行¡°相容原则¡±,即内阁成员必须同时为议员,以强调内阁对议会的责任。
第六节西方国家的军队•西方国家机构不仅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而且包括军队这个最典型的暴力工具。
•为了保证军队的稳定和军人的及时更新,普遍建立了兵役制度,一般采取志愿兵役制和义务兵役制两种制度。
•在资本主义法制健全的国家,国家的武装力量在法定的框架内,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军队的首脑机关从不同的侧面实行共同管理。
•如果说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国家机构侧重处理国家在平稳状态下的事务的话,那么军队则侧重处理在阶级冲突特别尖锐的状态下的国家事务,诸如¡°军法管制¡±之类(宪兵部队);•如果说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的工作重点在国内事务的话,那么军队的主要任务是炮口对外,保护本国利益不受外来侵犯。
•在多数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军人在服现役期间不得在政府中任职,不得介入政党活动,不得竞选议员。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军队实行¡°国家化¡±,应当说是超党派的,也不能干预国家机构。
•采取这样的政策,是为了避免军队干扰政府。
第一节三权分立与制衡⏹¡°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
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又相互制约。
⏹三权分立的核心原则是¡°对等机关同时授权¡±。
第一,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
⏹权力分立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平衡,对等机关同时授权。
⏹广义的分权论除了¡°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
⏹目前在西方国家,除瑞士(委员会制)等少数国家以外,普遍采用的是分权与制衡原则,只是总统制共和国更为典型一些,议会制共和国和立宪君主制采用的程度普遍低一些而已。
4、杰斐逊等对分权论的充实和发展⏹杰斐逊等人具有独创性地提出了用联邦和州之间的分权,来补充三权分立的思想。
他们认为,既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实行分权的联邦政府,又要使这个政府也受各州政府的限制,这样,就可以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进一步防止权力集中在个别人手中,可以增加公民对政府的亲切感。
⏹其主要贡献是独创性地提出了用联邦和州之间的分权来补充三权分立思想,被称为对权力的¡°双重分权¡±和¡°立体制衡¡±。
⏹马克思¡¤韦伯根据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认同根据的差异,即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权威划分为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不同的权威类型对应不同的合法性基础,且这三种基本的合法性基础基本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致,呈现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演进过程。
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主要建立在传统习俗和习惯之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基础上。
在这种统治中,社会成员认同传统的政治习俗和习惯:⏹第一、政府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第二、统治者将政治事务当作自己的个人事务处理;⏹第三、统治的主要工具既有宗教,又有军事力量。
传统型权威⏹欧洲的千年王朝与中国古代传统型权威的缺失:⏹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选择皇储时的随意性;魅力型权威⏹魅力型权威主要建立在统治者个人魅力和超凡品质的基础上。
⏹统治集团、特别是杰出领袖凭借其人格魅力和超凡品质形成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
魅力型权威⏹克里斯玛型统治。
克里斯玛型人物具有吸引追随着的能力与魅力,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
克里斯玛型统治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缺少理性的、稳定的组织机构;⏹魅力领袖人物生命总会终结。
法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主要建立在法律和规则权威地位的基础上。
⏹是将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人们服从的仅是法律和规则。
法理型权威⏹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要服从法律;⏹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理性立法的结果;⏹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与程序。
五、维系政治统治的方式⏹暴力压制:最露骨的统治方式⏹法制建设:规制规则的格式化⏹承担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发展是硬道理⏹控制基层社会生活:压制与服务相结合(基层市区国家化、政治化)⏹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洗脑⏹以管理掩护统治:西方国家政治统治方式的新变化5.政治冷漠⏹政治冷漠应归为消极参与类型,即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不关心,甚至不参加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