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作文:读后感(600字)作文在今年的这个寒假里,我看了三本好书,有《赛尔号》、《爸妈不是我的佣人》、和《海啸中飞翔的狗》这三本书。
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爸妈不是我的佣人这本书。
这本书里主要讲了一些顽皮懒惰的孩子,到慢慢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好孩子。
书中的主人公胡小闹每天被父母像王子殿下一样伺候着,但他并不知足,认为照顾小孩本就是父母的责任。
可是,他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笑话,所以就有了彻底改变的信心。
从那天起,他每天安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和所做的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有时还积极的帮父母做家务,甚至给父母做晚餐。
在班里他也有了很大改变,还跟班长小樱桃进行了独立比赛。
虽然他失败了,但是他一点都不气馁,反而更加有了信心。
后来,在班主任老师提议要去乡村体验生活时,他踊跃报名,让他知道了乡村孩子是多么的孝顺、勤劳和懂事。
还看到了乡村孩子学习的梦想是多么的简单,确也实现不了。
这使他回来后有了给乡村孩子捐募的想法,让全班同学捐募,而且想不让老师知道,偷偷进行。
可是,后来还是让老师知道了,就让老师去对校长说,让校长响应全校捐募,结果成功了。
从那以后他彻底的改掉了身上所有的坏习惯,变成了一个独立、自律的好孩子。
我看了这本书,心里有无数句要跟他学习这句话。
想让自己也变得像他一样,甚至比他更好。
我心里暗暗的下定决心也要改掉一些坏习惯,比如:在生活上离不开父母的宠爱,在学习上需要父母的监督。
我知道的这些缺点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全部清空,让自己也变得独立自律。
四年级:谢欣阳篇一:读后感作文友谊真可贵——读《夏洛的网》有感友谊,有时是成功的基础。
友谊,有时如同一粒小仙丹,能够减轻一些人的病痛,又能给人带来欢乐与希望。
我发现,动物与动物之间也会产生深厚的友谊。
今天我看了美国作家怀特写的《夏洛的网》一书,感慨万千。
书中的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引发出了一个让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威尔伯和夏洛刚认识不久,夏洛告诉威尔伯自己吸昆虫血的情景时,威尔伯是很害怕的。
但威尔伯在了解了夏洛之后,却充满了对夏洛的敬佩之情,因为夏洛是在为这个农场消除一些害虫。
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威尔伯从老牛口中得知,自己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做成熏火腿,他便一下子惊呆了。
从此,他悲痛欲绝,寝食不安。
这时,友谊开始显示它的伟大能量。
作为好朋友的夏洛来安慰威尔伯,劝他好好吃饭,并用自己的丝线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终于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
后来,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从而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
然而,这时的蜘蛛夏洛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为什么夏洛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威尔伯?自从夏洛认威尔伯为朋友之后,夏洛就把威尔伯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了。
他想朋友所想,急朋友所急。
他认为,当朋友有困难时,自己就应该挺身而出,帮助朋友一起度过难关。
友谊不仅仅是一起游玩,一起享受,更是一份内心的责任和无私的付出。
当夏洛知道了威尔伯的不幸命运时,它就千方百计地要挽救好朋友的性命,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是怎样的友谊呀!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因为友谊,小小的蜘蛛夏洛为了朋友全然不顾蛛丝用完的危险,用自己的丝线在威尔伯猪栏上织了一个网,写上几个大字,使得威尔伯转危为安。
然而,他自己却倒下了……他们的友谊之花有多美呀,那是夏洛用生命浇灌出来的。
夏洛对朋友的感情有多深呀,我想威尔伯一定要含泪歌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夏洛救我情”了!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充满着许多这样的可贵友情,传唱着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当朋友孤独一人在家,我们会放弃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当朋友有困难时,我们会竭尽力去帮助他。
当朋友落水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跳水救人,有的人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他也会奋不顾身。
当朋友面对凶手的匕首时,我们会毅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朋友的平安幸福。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友谊呀!我和王xx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
不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会互相为对方考虑,急对方之所急。
当我有作业不会做时,他会来耐心地教我;他有什么困难时,我也会尽心尽力地帮他。
我们经常在一起玩,一起学,一起哭,一起笑。
我们都把对方当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
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深厚的友谊让我们生活充实,快乐幸福。
友谊,是一种责任;友谊是一种付出。
友谊,就是一种爱,一种朋友之间的大爱。
友谊,让这个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友谊,让这个世界洒满了阳光雨露;友谊,让这个世界充盈了欢声笑语。
读《红豺》有感这几天,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红豺》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生活中,豺和狼本是天敌,但在《红豺》这本书里的母豺红烧云却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仇敌大灰狼的遗孤——狼崽甜点心。
它犹豫过,悔恨过,它无法逾越群族的对立;它仁慈过,割舍过,它无法忽视狼崽的依恋亲昵。
最后,刻毒的复仇火焰化成了柔情万端的舐犊情深。
为了拯救狼崽甜点心,它与猛兽殊死搏斗,九死一生;为了心中激荡的母爱,它放弃了精心挑选的伴侣;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它用生命为甜点撑起了最后一片安宁的天……通过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动物中间伟大的母爱。
虽然豺和狼是天敌,但火烧云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仇敌的孩子。
母爱是那么不可思议,它可以化解仇恨,它可以逾越敌对的关系。
它使我想起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家庭主妇准备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的的美味。
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
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的赃物吐得差不多了,她就开始将它们一条一条地放进油锅里炸。
一条条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拼死挣扎着,翻动着身子,直到死亡。
奇怪的是,当炸到一条大黄鳝时,这条黄鳝并没有挣扎,而是头朝下、尾朝上地一下子竖立起来。
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
她赶紧捞出大黄鳝,用刀轻轻切开了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条小黄鳝。
啊,多么可敬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母爱竟然让一条黄鳝做出了如此难以想象的举动。
我的心被震撼了。
动物界有如此惊人的母爱,我们人类当然也不逊色。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很好的诠释。
在一次大地震来临之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天崩地震的一刹那,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
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
受了惊吓的孩子后来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但醒来后啼哭不止。
母亲知道她是饿了,可自己却没有奶。
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微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一根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于是,她用毛衣针刺破自己的手指,再把手指塞进孩子的嘴里,孩子就贪婪地吸吮起来。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母女。
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而母亲已经气绝身亡。
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的每个手指头都有一个小洞,脸色像雪一样洁白……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呵!母爱让世界变得如此精彩,母爱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这些小故事中的母亲都和火烧云一样,为孩子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母爱都显示出了无坚不克的力量。
无论在什么时候,母爱源源不断的关爱和激励,都是我们坚强的依靠,都是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母爱支撑着我们的信念,让我们乐观刚强,坚定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虽然我肯定了他写的读后感原稿,但是,他的读后感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我提出了三条意见让他修改、补充。
经过修改,尤其是增补了关于人类的母爱实例之后,文章又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在议论、说理方面,还是不如人意。
于是,我不得不亲自为他做了较多补充。
请大家好好去看前面那篇稿子,尤其是红色修改、增补部分,一方面可以明白,我们应该如何适当议论,写出“感”;另一方面,可以领悟,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文章的过渡、衔接。
不会议论,不懂过渡,这也是许多小学生都存在的通病。
所以,这篇作文中老师的修改和增补部分,对广大小学生都具有特殊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年级男生写的读后感我们再来看看二年级同学写的读后感吧。
读《昆虫记·蟹蛛》有感星期天上午,我们在书店看法布尔的《昆虫记》。
我一口气读完了《横着走路的蟹蛛》,很受启发。
蟹蛛很聪明。
它不会织网,所以就不能像其他蜘蛛那样用网捕捉猎物。
但它很会利用自己的优势。
它经常藏身在花丛里,伺机捕杀猎物。
当蜜蜂等猎物出现时,它悄悄从背后接近对方,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把自己身上的一根尖刺刺进猎物的脖子。
很快,猎物就会因神经中枢麻痹而死亡。
然后,蟹蛛就快乐无比地享用一顿美餐。
蟹蛛不会织网,缺少了其他蜘蛛赖以生存的捕敌工具。
但是,它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自己身上的尖刺捕杀猎物,来获取维持自己生命的食物,并哺育下一代。
蟹蛛真的很明智,很聪慧,很伟大。
我们人类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陷,关键看你如何利用、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自己的不足。
比如盲人,虽然一直生活在黑暗之中,伸手不见五指,但他通过自己的双手触摸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各种声音,来弥补双眼失明的不足,同样可以自立,同样可以过得很快乐,甚至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战胜命运,乐观生活,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闪闪发光。
残疾人如此,更何况我们健康人呢?蟹蛛不为自己的缺陷叹息,善于扬长避短,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我开始反思,我应该如何像蟹蛛一样,更好地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学习变得更有效,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呢?这篇读后感好在哪儿?前面这篇读后感是二年级同学写的。
它好在哪儿呢?好就好在这几个方面:一,有一个明确的感受点(也叫引发点、触发点),即扬长避短。
很多时候,读后感能不能写好,往往取决于你有没有找到或抓住这个“感受点”。
二,有引有感,有一些精彩的议论。
三,能联系实际,使观点更有现实依据,更具说服力。
四,作为二年级学生,能写那么长,结构完整,等等,也都是值得称道的。
你能够在写读后感时,注意这些吗?一个“感”字何其难呵!我们从道理上都明白了,读后感嘛,主要是写“感”,读后的感受嘛!但是,由于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老师的相关教导和指引,在脑子里对读后感是一团浆糊。
所以,有的同学虽然在我这儿听了一堂课,问他时也说:懂了,读后感就是要写出感受。
但到实际写作时,他又习惯性地走老路了,大段大段地引用、介绍,却没有读后的感。
在以前的一个暑假班里,曾有一位三年级(或四年级?我已经记不清了)男生用大量篇幅来介绍书的内容。
到要写感了,他以一句话概括:这真是一本好书。
这很像是一个笑话。
但它却是一个真实个案。
而在现实中,类似这样的学生绝非个别。
是他不懂读后感要重点写“感”吗?不是!有许多同学不写感,是因为他不会写感,不懂写“感”的方法。
虽然老师教了方法,但他们也不一定能马上学会,马上应用。
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位同学除了没有完全领会和掌握我教的写作方法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习惯性思维、习惯性动作。
他压根儿没有考虑,我应该如何议论、如何写感,而是习惯性地回避了这一点,轻车熟路地按照惯常思维去写他觉得最轻松的读后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