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活动主题: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和学法:
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
“扩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
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
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
也有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
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授课时数:17课时
第1课时
学期总第24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 2 课时
学期总第25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3课时
学期总第26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4 、5课时
学期总第27、28 课时
第6课时
学期总第29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7、8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9课时
学期总第32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10课时
学期总第33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11课时
学期总第34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12、13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14、15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
第16、17课时
学期总第39、40 课时
审核人: 201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