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学习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1、口述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4-5页内容,思考:(1)、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2)、乘法和除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2、当堂训练内容:P8/1—4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一)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

照这又有85人到来。

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113(人) =1974(人) =1974(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回忆:第二课时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1、口述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6页例3内容,思考:(1)、“半价”是什么意思?(2)、在这些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2、当堂训练内容:P8—9/5—9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4+24+12 =48+12 (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60(元) =3(名) =3(名)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回忆:第三课时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学习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1、口述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11页内容,思考:(1)、怎样计算要多派几名保洁员呢?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应先算什么?(3)、为什么要加括号?(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有括号的运算怎样计算?2、当堂训练内容:P14—15/2、3、5—7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三)(1)42+6×(12-4)(2)42+6×12-4 运算顺序:=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回忆:第四课时0 的运算学习内容:P13/例6(0的运算)学习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1、口述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11——13页内容,思考:(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运算?(2)、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请你说说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当堂训练内容:P15—16/8—13板书设计:关于“0”的运算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课后回忆:单元测试题1.填空.(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4)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5)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6)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7)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1)75×8表示8个75的和是多少.()(2)比200少2的数是198.()(3)乙数比甲数少2,甲数就比乙数多2.()(4)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甲是丙的6倍.()(5)小数一定比整数小.()(6)百分之一比十分之一大.()(7)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被减数的2倍.()3.选择题.(1)甲数是乙数的1倍,甲数()乙数.①>②=③<(2)44个25相加的和除以25的11倍,商是多少?列式应是().①25×44÷25×11②25×44÷(25×11)③(44+25)÷(25×11)④(44×25)÷(25×11)(3)下面第一步计算是正确的是()②2569-3400÷25×4=2569-3400÷100③850-30÷3×10=850-10×10④125×8-346+654=1000-1000(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96,那么被减数是().①96②48③69④条件不够(5)6个人3天可以做玩具36只,平均每人3天可以做几只?正确列式的是().①30÷6÷3②36÷3③36÷6④36÷6×34.计算题.(1)直接写出得数.14×6=80÷16=62-5×6=45×3=540÷9=(15+8+22)÷3=90÷18=180×4=750÷(20-15)=(2)计算下面各题.1080-3500÷250+346 2010÷15-11×12(487+2884÷28)×506200×73÷(543-178)(3)文字题.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5.应用题.(1)三(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学习过程: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1、口述学习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17——18页内容,思考:(1)、要知道情境图中1号检查点的位置,应以什么地方为观测点呢?(2)、东与北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1号检查点的位置还可以怎样说?(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准确的描述方向)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