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儿科护理学1-6章重点总结精华

(完整word版)儿科护理学1-6章重点总结精华

绪论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科学。

2.儿科特点(1)解剖特点新生儿和小婴儿头部相对较大,抱小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迟缓,平卧时在肩下垫软垫抬高2-3cm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胃呈水平位,哺乳后易溢乳,哺乳后宜将小儿竖立并拍背至打嗝后再放下;小儿骨骼较软且富有弹性,不易折断,受压易变形;髋关节处韧带较松弛,易发生脱臼;皮肤和黏膜薄而柔嫩,易损伤和感染(2)生理特点小儿生长快,营养需求大,胃肠功能尚未成熟,易发生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婴儿代谢旺盛,肾脏功能较差,比成人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3)免疫特点 IgG(可从母体获得)生后6个月内患传染病的机会较少,6个月后来自母体的IgG下降,自行合成的能力要到6-7岁才达到成人水平;IgM(不可从母体获得),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4)病理特点维生素D缺乏时,成人患骨软化症,儿童患佝偻病;肺炎球菌感染时,成人患大叶性肺炎,儿童患支气管肺炎(5)预后特点诊治护理及时合理到位,好转恢复快,小儿各脏器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较强,后遗症较少生长发育4.生长发育的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生长发育贯穿于整个小儿时期并2个生长高峰(2)各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先快而后萎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的发育要到学龄期才加速(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通常遵循由上到下(先会抬头,再会坐,站和走)、由近及远(先抬肩、伸臂,后双手握物)、由粗到细(先会用全手掌握物,再会由手指持物)、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画直线,再会画圆)、由低级到高级(先会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认识事物)(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小儿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正常范围5.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的潜力环境因素影响生长发育的潜力,包括营养、孕母情况、生活环境和疾病6.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1)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下降3-9%,约在生后3-4天内达最低点,以后逐渐恢复,常于第7-10天恢复至出生时水平出生时平均体重为3kg,3个月时约为6kg,1岁时约为9kg,2岁时约为12kg体重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7-12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月龄-6)×0.4=6+月龄×0.252岁-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或选用公式3-12个月:体重(kg)=(月龄+9)/21-6岁:体重(kg)=年龄(岁)×2+87-12岁:体重(kg)=[年龄(岁)×7-5]/2(2)身高(身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3岁以内的小孩卧位测量,称身长;3岁以后称身高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1岁时约为75cm,2岁时约为85cm计算公式1-6个月:身长(cm)=出生时身长(cm)+月龄×2.57-12个月:身长(cm)=出生时身长(cm)+月龄×2、5+(月龄-6)×1.52-12岁:身高(cm)=年龄(岁)×7+70上部量(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出生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的比例约为60%:40%,中点在脐上,2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上下部量相等,中点为耻骨联合上缘(3)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出生时平均约为32-34cm,1岁时约为46cm,2岁时约为48cm,5岁时约为50cm,2-15岁头围增长6-7cm。

头围测量2岁内最有价值。

较小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较大头围常提示脑积水(4)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出生时胸围比头围约小1-2cm,出生时胸围约32cm;1岁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为46cm 1岁-青春期前:胸围=头围+年龄(≦12岁)-17.头颅骨的发育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生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出生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1.5-2cm,6个月后开始骨化而变小,1-1.5岁时开始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低,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至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8.牙齿的发育人一生有两幅牙,乳牙20颗、恒牙36颗。

乳牙于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约于2-2.5岁出齐,2岁内乳牙数目约为月龄减去4-6;12个月尚未萌出者称为出牙延迟。

恒牙6岁左右开始萌出儿童保健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小儿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9.各年龄期小儿的保健要点(1)胎儿期以孕母的保健为重点产前保健、产时保健、产后保健(2)新生儿期保健重点在出生后一周内家庭访视初访、周访、半月访、满月访喂养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保暖环境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温度22-24℃,湿度55%-65%日常护理每日沐浴,水温以略高于体温为宜,用中性沐浴液或肥皂;尿布以白颜色为宜,以便观察大小便的颜色预防疾病和意外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新生儿出生后2周后应口服VitD;预防小儿窒息早期教育一方面鼓励家长拥抱和抚摸新生儿,培养亲子感情;另一方面父母对儿童说话或唱歌,促进其智力发育(3)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按计划接种,指导合理添加辅食合理喂养 4-6个月母乳喂养为主,4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日常护理清洁卫生、衣着、睡眠、牙齿、户外活动早期教育大小便训练,3个月后开始把尿,6个月后开始训练小便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幼儿期加强断奶后营养指导,预防传染病及意外合理安排膳食、日常护理、早期教育、预防疾病和意外(5)学龄前期(6)学龄期合理营养、体格锻炼、预防疾病(近视、龋齿)(7)青春期供给充足营养、健康教育、法制和品德教育、预防疾病和意外10.计划免疫核心:计划免疫免疫方式: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免疫制剂:菌苗、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感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一般反应①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炎②全身反应:体温升高应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异常反应①超敏反应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暖、吸氧、注射肾上腺素②晕厥平卧、头稍低,给予热开水或糖水,必要时针刺人中或合谷穴③全身感染儿童营养12.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1)能量的需要: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学、活动、生长、排泄①基础代谢:在安静、空腹、环境温度为18-25℃,人体维持最基本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最低能量②食物特殊动力学:人体在摄取食物时引起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加(不超过总能量的10%);其中以蛋白质的特殊动力学最高总能量的需要:1岁以内婴儿每天需要能量110Kca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去10Kcal/Kg,15岁时为60Kcal/Kg(2)营养素的需要产能营养素①蛋白质:提供总能量的10-15%②脂类:包括脂肪、磷脂、胆固醇。

提供能量的35-50%。

食物中95%为脂肪,具有供能、维持体温、保护脏器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③碳水化合物:主要的供能物质,提供能量的50-60%非产能营养素①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②矿物质③水:婴儿内日需水量150m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少25ml/Kg,12岁时需水量50ml/Kg④膳食纤维13.母乳喂养(1)乳汁的成分①蛋白质:为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为4:1,优于牛乳,易于消化吸收②脂肪:颗粒小,含有脂肪酶,易消化吸收;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③碳水化合物:90%为乙型乳糖,利于脑发育,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生长,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④矿物质:吸收率高于牛乳⑤免疫因子:SIgA保护消化道和呼吸道;乳铁蛋白夺取肠道中多种细菌赖以生存的铁,抑制其生长(2)乳汁成分的变化①初乳:产后4-5天内,脂肪含量较少,以免疫球蛋白为主的蛋白质含量较多②过度乳:产后6-10天,总量增多,脂肪含量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减少③成熟乳:11天-9个月,总量最多,蛋白质含量更少④晚乳:10个月后,总量和营养成分均减少3)母乳喂养的优点①满足营养需求②增进身体健康:从母乳中获取免疫因子,增强其感染能力,减少疾病发生③哺喂方便易行④促进感情交流⑤利于母体恢复:哺乳时产生的泌乳素能促进母体子宫恢复;哺乳6个月以上可以消耗妊娠期母体储备的脂肪(4)母乳喂养的护理①今早开奶,产后15min-2h;2个月内婴儿按需哺乳,2个月后按时哺乳,每2-3h一次,每次15-20min②母乳喂养禁忌:感染HIV、严重的心、肾疾病者③掌握断奶时机:婴儿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减少哺乳次数,增加辅食,一般10-12个月完成断奶,如遇天气炎热或生病可以适当延迟断奶时间,最迟不超过一岁半14.部分母乳喂养:补授法和代授法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5.脱水(1)脱水的程度轻度脱水:脱水量占体重<5%;中度脱水:脱水量为体重的5%-10%;重度脱水:脱水量占体重>10%(2)脱水的性质等渗性脱水(最常见)、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①等渗性脱水:水电解质呈比例丢失,血清钠130-150mmol/L。

丢失的液体主要为细胞外液,多见于急性腹泻、呕吐,胃肠液引流②低渗性脱水:电解质丢失多于水丢失,血清钠<130mmol/L。

多见于营养不良伴慢性腹泻,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较其它两种脱水较早发生休克③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多见于腹泻伴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多而补水不足者不同性质脱水鉴别要点16.酸碱平衡正常血液PH7.35-7.45.PH<7.3为酸中毒,PH>7.45为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最常见)产生原因:呕吐、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摄入不足引起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组织缺氧致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排酸减少,引起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体内。

分度:根据血HCO3-或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的测定结果,分为三型:轻度:18~13mmol/L(40~30V ol%)中度:13~9mmol/L(30~20V ol%)重度:<9mmol/L(<20V ol%)临床表现:萎靡,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口唇呈樱桃红色,呼气有丙酮味。

新生儿面色苍白,拒奶,精神萎靡。

17.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正常3.5~5.5mmol/L)原因:进食少,钾摄入量不足;呕吐、腹泻丢失大量钾;血钾被稀释;钾向细胞内转移;利尿后排钾;糖原合成消耗钾临床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全身乏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脏损害:如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无力、心音低钝、血压降低、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出现U波等;肾脏损害: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