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纲要论文 论太平天国在历史中的作用

近代史纲要论文 论太平天国在历史中的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其创始人洪秀全以西方基督教为依据创拜上帝教,自称天父。

以对上帝的信仰束缚百姓的思想从而使百姓拥护太平天国。

积极:是百姓团结共同拥护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从而有力的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消极:没有摆脱农民起义的阶级性,利用崇拜思想,束缚百姓思想,大搞个人崇拜。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者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以其教民为基础发动的起义,这里,洪秀全利用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发动起义的。

但这种宗教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和蛊惑色彩,并不是真正劝人为善的宗教,没有自己的教义,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

而且,利用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对人进行控制。

在定都之后,这种宗教的缺点日益显著,为了争夺精神领袖权的位置,高级将领中自相残杀,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势力,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而且,其领导人要求其手下对其绝对的服从,也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导致了其灭亡。

还有就是,严重曲解基督教教义,使得基督教国家对其非常仇视,联合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它的斗争锋芒直指国内封建统治者,同时也打击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达到了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未产生,新兴的政治力量尚未形成,因此担负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依然是农民阶级。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刚刚侵入,还被限制在五口通商的东南沿海地区,尚未深入内地,对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侵略,还处在开始阶段,矛盾尚未激化。

因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进行反封建斗争,也打击外国侵略势力,从而揭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是过去任何农民战争不能比拟的。

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没有的特点。

首先,它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斗争之激烈,在农民战争史上是罕见的。

其次,它具有较为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和纲领。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千百年来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变成系统的、明确的纲领,达到了历史上农民战争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

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农民阶级中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企图用模糊的资本主义理想来代替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一、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始终的指导理论——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是一种落后的、不科学的理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利用宗教来发动农民起义并不是洪秀全的发明。

早在东汉末年张角就是利用太平道教来发动黄巾大起义的。

宗教思想原本只是统治阶级用来愚弄和麻醉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宗教之所以也受到劳动人民的欢迎,只因为其中有一些原始平等思想和能够帮助劳动人民解脱残酷现实的美丽言辞,因此这一点往往会成为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有力工具和思想武器。

但宗教并非科学的理论,利用它发动起义或革命,只能使起义或革命取得暂时的成功,而不能把起义或革命引向胜利。

在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是洪秀全利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洪秀全、冯云山等农民起义的领袖,迎合了当时农民斗争的需要,把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创立的“拜上帝教”中所吸收的基督教义中国化,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宗教的某些形式和精神,这样有利于吸引下层民众参加“拜上帝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和发动奠定组织基础。

第二、“拜上帝教”把拜上帝的信仰与人民群众的日常愿望结合起来,促成基督教精神与主张衣食第一、求吉利、求如意、求平安的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从而为日后把群众由虚妄的精神世界引向为实现这些美好愿望而斗争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第三、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宣传,他即将建立的太平天国是人间天堂,适应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需要,有利于号召教徒为建立这个国家而斗争。

第四、洪秀全从基督教为上帝大家庭的观念中推衍出人无私财的社会经济理论,并把它写在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中,这只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和西方基督教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美丽的空想,对起义群众起了巨大的鼓舞和组织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起义的发展。

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运动一步步的走向它的顶峰,特别是到了1856年秋天的天京事变后,“拜上帝教”这一套理论使越来越多的太平军将士怀疑其真实性和正确性。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整日躲在深宫里遥控外面的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的思想就越来越受到他所创立的荒诞无稽的宗教信仰的束缚。

李秀成曾说:“自六京解围之后,我主执外不由人奏,俱信天灵,诏言有天不有人也。

”“主不问国中军民之事,深居宫内,永不出宫门”,而且“言天说地,并不以国为事”①。

同时他发布的诏书有些就是要人相信他是受上帝和“耶稣基督”以及“天兵天将”的保佑的,例如当安庆已被敌军包围时,天王下诏说,他在一夜间登天“亲身觐见父皇”,聆听父皇的教导。

洪秀全和参加这场大革命的所有人都不能科学的解释他们初期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胜利以及这种胜利随后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的原因。

洪秀全既然说这是上帝造成的,那他只能再次期待上帝再显奇迹。

“在革命前期,他曾借用天上语言来传达人间的革命意志,但到了后期,他从远离实际的王宫中发出来的非人间的语言,已不能在群众中引起什么激动了。

”②李秀成在失败后的自述中说,他和他的堂弟早就不相信“天父天兄下凡”这一事实了。

其实,就太平军全军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虽然仍然遵循某些宗教仪式,但这时已是一种空洞的仪式,不可能像前期那样借助于宗教信仰使全军保持统一的意志和严格的军纪了,此时的太平军已开始出现精神涣散、军纪废弛的情形,战斗力锐减。

1862年在浙江的侍王李世贤写给部下的一封信中说:“我兵心已散,不肯力战,势甚可危……”这封信为清军所获,后又落到英国驻宁波领事手里,并加以评论说,这封信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谈论世俗的问题”,而把“太平天国的宗教完全撇开了”③总之,利用“拜上帝教”来组织和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前期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到了后期,它的危害性便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来,从而导致太平军的唯一的思想武器的锐利锋芒黯然消失,使太平军内部出现了一系列致命的危机,最终引导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宗教因素赵东云纵览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十九世纪历史,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波澜壮阔的一页。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太平天国历史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的重点和热点,这一领域的论文和专著可谓汗牛充栋,车载斗量,史学界在有关太平天国的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少论者深入研究了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史家们或视野开阔、或思想深邃、或观点新颖,或论据充分,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大有裨益。

从宗教因素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败的原因历来亦多专论,但是,历来史家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阶段,而忽略从整个过程来审视太平天国运动。

笔者不畏浅薄,试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衰亡全过程与宗教的关系,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太平天国兴起与拜上帝教作为传统上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解决农民问题成为历代统治者为政之要务,解决得好,政通人和,国强民富,社会安宁;解决得不好,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严重者揭竿而起,啸居山林。

综观中国历史,农民起义可谓多如牛毛,且农民起义多发生在政治最为腐朽黑暗之时。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正兴起于满清统治糜烂之际。

正如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多与宗教会党密切联系一样,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也于洪秀全所创立之拜上帝教结伴而生。

客观地说,没有拜上帝教,此时的满清也会出现农民起义,但可能是另一种势头,另一番景象。

正是由于拜上帝教,才使南部中国狂飙突进般地出现了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

中国农民阶级素来有勤劳、勇敢且富有斗争传统,但由于居地分散,加之数千年封建奴化教育之毒害,反抗暴政的思想一时难以统一,而拜上帝教适时而生,以上帝的名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腐朽的满清统治。

拜上帝教基本教义包含于《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等文告中,其宣称敬拜独一真神皇上帝,“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人一家自古传,……上帝当拜,人人所同。

” [1]其宣称平等思想,“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2]还要求人们起来推翻现行黑暗社会,创造新世界,“革故鼎新,莫不来王来亨;斩邪留正,莫不同心同德”[3]拜上帝教教义对统一思想,发动民众起了巨大作用。

首先,他要求屏弃传统的偶像崇拜,只敬拜独一真神皇上帝,使散乱惯了的农民思想在上帝名义下统一起来,从而洪秀全方可“登高一呼,应者如云”。

其次,拜上帝教为人们描绘了一副“没有凌乱侵夺,没有奸诈邪恶”,人人平等,衣食丰足,安宁祥和的美妙社会图景,这对于倍受阶级压迫,濒临经济崩溃边缘,处于生死之际的中国农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此,拜上帝教最先在紫荆山区发展大批农民和矿工入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太平天国发展与拜上帝教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首举义旗,太平军以豪迈的气概战长沙、夺武昌、下南京,革命的洪流旋及席卷南部中国,拜上帝教亦随之传布四方。

实事求是地说,太平天国在起事之初能够取得如此迅速发展,可以归因于多方面的因素,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拜上帝教紧紧伴随着太平军的一路征战。

起兵之初,洪秀全依据教义建立起军事、经济和政治运作机制,并以《太平诏旨书》、《天条书》、《太平条规》等教义军规约束太平军和教民,故而,太平军纪律严明,对人民秋毫不犯,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片赞誉,人民群众踊跃参加太平军,太平军“下道州,打永明,破江华,招得湖南道州、江华、永明之众,足有二万之数。

……入郴州亦招二三万众,茶陵州亦得数千”。

[4]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太平天国伟大事业。

在进军途中,太平军每到一地,就组织动员民众参加革命,那么,他们组织动员的武器是什么呢?当然是拜上帝教,他们欢迎大家入拜上帝会,“城中人相从,谓之拜上,盖入彼教必以拜上帝为重也”[5]原入会者须报名登记,“既写名则群居一所,初以十人为一馆,旋以二十五人为一馆,皆设头目领之”[6]依照太平天国广西旧制,拜上帝会会员一般皆全家加入太平军,后来,情况虽有所变化,但绝大多数太平军战士是拜上帝教教徒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宗教对太平天国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有学者认为,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说拜上帝教的沿途宣传打消了许多普通民众的参军热情,只要注意一下太平天国的相关史料,这类说法很难站住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