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间情感交流应注意的几个效应
发表时间:2010-04-17T05:32:57.543Z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作者:徐连
[导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的智力活动,完成“接受和储存信息”的任务,而且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
这样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当然,为了完成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促进和补偿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准确”、“简洁”、“富有逻辑性”等要求外,还要特别做好以下几点,即注意几个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1.调谐效应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幽默"可谓教学中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调味品"。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具有高超的“调谐"技艺。
它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初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注意优化课堂气氛。
首先要做好自我定位,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此,教师的语言要注意亲切、自然,使学生有“平等”的感觉,切不可夸夸其谈,旁若无人。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有利于情感的调动,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中外教育的调查显示,未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类型中,富有幽默感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
能使教学产生快乐情趣的方法很多,但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幽默。
因此,在适时的时候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逗乐了再听讲,效果反而比正规的说教要好。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优化课堂气氛,做到生动、和谐、富有情趣,这样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权威者”。
2.激励效应
人都具有被肯定的需要,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青少年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把中学生比喻为“一片漆黑的森林”,心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的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的每一次鼓励的话语,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即使是后进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实现其自我价值。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言的艺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在表扬鼓励→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
我们在听课时,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以下一些评价:“讲得好”“说的不错”“讲得真好”,等等,这就是师生之间借以优化教学进程的一种情感交流。
我们多说一两个“好极了”无所谓,可是学生却认为是一种“荣誉”。
经验证明,你越是给学生面子,他就越爱护自己的面子;你越是给他荣誉,他就越珍惜自己的荣誉。
不然,他就破罐子破摔。
所以教师对任何一个学生,不要主观,不要武断,要尽可能发现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的东西。
教师良好的言行、信任的目光,都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激励,同时也是学生进步的有效动力。
3.期待效应
或许我们都曾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被埋没在人群中时,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好像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待效应”告诉人们,对他人传递积极的期望,会使对方进步得更快;对他人传递消极的期望,会使人自暴自弃。
所以,只要你能坚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便没有不支持你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这就要求教师的感情天平,不能只是向优生倾斜,我们要热爱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信任、期待和爱心,这一切对后进生来说,可能更宝贵、更需要。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课堂发言很积极,但经常答非所问。
原因是他思想总是开小差,题目意思没有听清楚,常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我对他不是批评训斥,而是和他谈心。
肯定他积极发言的优点,鼓励他在发言时,只要不粗心大意,考虑得细致周到些就一定能答对。
在老师的不断关怀和鼓励下,这位学生听课思想集中,发言积极慎重,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大大提高。
这就是情感的力量,一种期待的效应。
4.体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的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气,55%来自面部表情。
由此可见,有形无声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恰当自然的形体动作,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而如果做到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紧密配合,协同运作,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的体态言语是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方式。
在构成教师“教学行为”的“一连串影响的体系中,最初步、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用‘眼神’同学生交谈”。
教师的“眼神”能让学生敏锐地感觉到一股信息从教师的脑海及心中直接传递到自己的脑海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端庄稳重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力、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把学习心理和学习效率提高到最佳和最高水平。
总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热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
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是每一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要。
“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对其进步有很大的推动力,对前途充满信心,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安全感、理智感和德道感,进而对老师由衷的信赖,“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从而收到“言必中听,听必改之”的教育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