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2007年—2025年)成都市旅游局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2009年3月目录前言 (1)总纲 (3)(一)规划年限 (3)(二)规划范围 (3)(三)规划性质 (3)(四)规划目标 (3)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4)(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4)(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4)(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 (4)(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二、发展的总体定位与战略 (6)(一)指导思想 (6)(二)定位与战略 (6)(三)发展阶段与指标体系 (8)(四)旅游形象与宣传口号 (8)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一)区域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9)(二)市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10)(三)旅游中心地内部网络体系规划 (11)四、旅游产品与项目体系 (12)(一)产品体系 (12)(二)项目策划 (13)(三)各区(市)县旅游产品发展导向 (18)五、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 (19)(一)全面提升景区设施和服务 (19)(二)全面提升接待设施与服务 (19)(三)全面提升餐饮设施与服务 (19)(四)提升旅游中介服务 (20)(五)提升购物设施与服务 (20)(六)提升文娱设施与服务 (20)(七)提升会展设施与服务 (20)(八)进一步改善信息与引导服务 (20)(九)全面提升交通设施与服务 (21)六、目的地营销计划 (21)(一)营销策略及方式 (21)(二)加强专项营销 (22)(一)完善快速交通体系 (22)(二)建设慢行交通体系 (23)(三)旅游集散系统 (23)(四)打造旅游风景道 (24)八、区域旅游合作计划 (24)(一)合作战略 (24)(二)对策与模式 (24)九、旅游保障系统规划 (25)(一)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 (25)(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25)(三)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5)(四)加强旅游立法 (26)(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6)(六)扶持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26)十、旅游危机管理 (26)(一)防治旅游突发事件 (26)(二)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体系 (26)(三)建立旅游危机预警机制 (27)(四)应急响应 (27)(五)后期处置 (27)(六)应急保障 (28)(七)监督管理 (28)(八)龙门山旅游防灾减灾 (28)十一、实施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29)(一)各部门责任和协作分工 (29)(二)旅游建设项目建设时序安排 (33)图件 (39)前言自1996年编制第一轮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在规划的指导下,成都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7.97万人次、创汇2.0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003.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97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340.2亿元人民币,成功创建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多产业联动的大旅游业格局。
成都市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四川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四川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对成都市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设成为四川省旅游发展的中转口岸和目的地的要求,为了保证成都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特在原有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修编。
2006年10月,经过规范的招投标程序,确定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奇创旅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深圳)作为规划编制单位,与成都市旅游局组成《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小组,开始着手编制《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
经过规划大纲评审、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评审、规划成果评审后的多轮修订,于2007年5月25日通过专家和领导的评审认定。
结合《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对本规划进行了调整修订。
规划分析了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未来近20年时间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基本战略。
规划确定“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国式乡村度假为主导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确定国际化战略、中心地战略和三个一体化战略作为规划期内成都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确定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成都市旅游业三大主要产品。
规划中提出未来成都市旅游发展的“一区两带”的旅游业发展格局和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地网络体系,为加快“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业,提出了全市近期发展的旅游产品和重点项目,明确了各区(市)县的旅游发展定位和主要产品。
规划还提出了旅游设施与服务的全面提升计划,目的地营销计划、旅游交通发展计划、区域旅游合作计划、旅游保障系统规划、旅游危机管理规划,并将规划的内容进行了部门分工和时序安排以保障规划的实施。
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规定,本规划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为了推进本规划的落实,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应按照规划内容和职责分工,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编制专项实施规划和区(市)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由市政府协调组织实施。
总纲(一)规划年限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5年,与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周期同步,其中近期为2007年—2010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2016年—2025年为远景期。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成都市行政区域10区4市6县,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高新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
(三)规划性质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是成都市今后18年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主导战略、市场主体行为导向和产业发展重点,体现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同步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巩固和发展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为总体目标,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核心,以国际旅游为重点的市场导向,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出整合全市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指导成都旅游实现国际化、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目标规划围绕进一步提升成都旅游的产业地位,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成为海内外旅游者选择的最佳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成都旅游发展总体框架,科学制定成都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经济指标和行动计划,明确发展方向、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一)城市旅游发展背景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及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高低悬殊、错落有致的地貌类型构成了成都市独特的“立体地理景观”,形成海拔高低导致的“立体气候”,呈现出“东暖西凉”并存的格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地区江河沟渠纵横,交织成水网覆盖全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市辖10区4市6县,总面积为12390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市总人口数为1103.4万人,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总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成渝经济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古蜀文化、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组成了成都鲜明的文化背景。
(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然观光生态类旅游资源(简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文史资源)、休闲娱乐度假类资源(休假资源)和商务餐饮购物类资源(服务资源)。
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高品味旅游资源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即:密集的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聚集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的保护地)、奇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相对高差最大的城市)、鲜明的休闲文化资源(吃喝玩乐,天下耍都)、重要的宗教文化资源(道教起源,佛教重地)、独特的乡村度假资源(农家乐的发源地)、发展潜力巨大的商务会展资源(西南商务中心)等七大特色。
其旅游资源分布区划为:都市多功能中心旅游资源区、环城休闲旅游资源区、西北精品遗产旅游资源区、西南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区、东部观光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区和南部多功能度假旅游资源区。
(三)旅游业发展现状与格局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6年,接待国内游客400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324.1亿元,增长18.9%。
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8.0万人次,增长15.9%;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增长14.8%。
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多个。
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46家,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89家。
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7895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2006年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在我国西部地区异军突起。
(四)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旅游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观光为主导,休闲产品缺乏多元性,度假产品体系尚未形成,专项旅游特别是商务会议旅游、会展旅游、养生疗养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客源结构中除入境游客与国内游客的比例较低外,省外游客与省内游客的比例也比较低;消费结构中呈现以大众消费为主、中高端消费相对较低的特征。
2、城市旅游形象不够明确。
近年来,成都对于旅游形象做过多种探索,分别提出过:东方伊甸园、休闲之都、多彩之都、成功之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等形象口号,在对应的产品体系建设方面缺乏相应支撑,尚待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和切实有效的营销行动计划。
3、城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较低。
具有国际潜力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配套,目的地城市形象国际认知程度较低,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距离国际化水平还有相当距离,入境旅游市场尚待开拓。
4、旅游城市软竞争力不强。
作为西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成都在旅游创新、辐射能力、空间组织等方面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少具有较大竞争力和管理能力的旅游企业品牌,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居民对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国际认知不高,与国际接轨的细节与服务及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等软环境欠缺。
5、区域竞争和合作战略不够明确。
作为中国首批最佳旅游城市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旅游中心地城市,成都在国家旅游空间结构和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跨省市旅游合作战略和面对区域竞争所应采取的竞争策略,如在休闲品牌和美食品牌方面所采取的竞争和合作战略都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