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完一篇课文后,要培养一种有意识地与学过的相关课文进行比较的习惯。
采用比较阅读,加强相关篇目的整体教学,可以发挥出教学的整合优势。
如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进行比较阅读,效果显然要比分散进行单篇教学要好。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想法,而且还能激发他们为准备写作、辩论等活动而深入地阅读文本的动机,更扎实地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我在教学《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时,就引入了比较意识。
我当时设计了几个辩论题,其中一题是:作者对刘邦和项羽有无感情上的倾向性?如果有,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学生争论得很激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出司马迁不仅没有扬项抑刘,相反更可以看出其扬刘抑项的鲜明倾向。
当然,还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比较,如“两篇文章是如何体现‘互见法’的”
“两篇文章在叙事方面有何异同”
2.引入比较意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恰当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前人定论大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小心求证,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拿电影《祝福》与之比较。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让学生思考这个情节是否妥当合理。
学生在讨论中,有人提出祥林嫂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
这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找依据来证实“祥林嫂觉悟没有这么高”这一看法。
学生又一次翻书查找,小心求证,最后找到了他们自己的答案:祥林嫂临死前问“我”人死后有没有灵魂,这说明她对封建迷信是半信半疑,但没有否定迷信,所以不可能有用刀砍门槛的叛逆举动。
因而,刀砍门槛的情节违背了原作所规定的祥林嫂性格发展的逻辑,是不成功的。
在这样的比较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和前人的定论,并通过自己的认真分析,小心求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学生思维朝着深刻性和批判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开展比较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
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较本身就是研究,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比较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
比较也可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
比如在学习《报任安书》和《渔父》两篇文言文时,在学生疏通了文意、掌握了字词和句式之后,我又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的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变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都大胆的表白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屈大夫,经天纬地之才,胸怀凌云之志,他曾对浑浊社会满怀信心,欲实行“美政”而修正之,怎奈壮志未酬,屡遭贬谪,屈原毅然赴死是要维护自己的浩浩之白,不让污浊的社会玷污自己的清白之身。
他的死成就了他的伟大,也成就了维护人格尊严的一段佳话。
太史公潜心于史,毅然选择了为世人鄙视的苟且偷生,他的痛苦一生和惊世之作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人鉴于往事,让人深深思索,他的苟活注定了他的永生。
屈原之死、司马迁之生都是于无声处对现实最有力的控诉,见解较为深刻。
还有的同学写下了掷地有声的语句,“看西汉九曲回肠的司马迁,这个屹立了两千年的巨人,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他可以以死明志,但
那又有何意义?他有着自己深爱却未竟的事业,他有不断追求却远未达到的梦想,于是他活了下来,他用屈辱与尊严,用绝望与希望,奏响了人类追求理想的最强音。
……看战国的波涛汹涌,一个瘦削却高大的身影纵身一跳,跳进了澎湃的汨罗江,也跳进了历史,跳进了几百代华夏儿女的心中……两位不朽的人物,同样对理想的追求,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撞击了无数华夏的英雄与强者们的心潮。
”激情澎湃,震撼人心。
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一个没有绽放的花朵,即使经历再多的风雨也不会被人欣赏,要想为人赞叹,只有绽放美丽的花朵。
一颗没有燃烧的流星,即使时间再长,也不会发出耀眼的光彩,要想惊世骇俗,惟有毁灭自己。
司马迁就是那花苞,他忍辱负重,最终功业而成;屈原就是那流星,他牺牲生命,最终永垂不朽。
”其他同学也大胆发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使同学们对生与死的价值有了深层的认识。
比较阅读教学法在现阶段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有武之地和现实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初步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只要学生能够阅读,就能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甚至创造意义。
所需的就是教师的“引领”.我觉得比较阅读教学法不失为引领的一种好方法。
当然,比较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课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一些细化的
东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谨以此文,希望广大同仁一起来探讨、研究这种教学方法,以更好的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