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互动,寻“言意”之共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补白艺术【内容摘要】“补白”是一种艺术,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补白”能够给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带来无限的驰骋空间,让孩子们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在课前进行背景补白,课中创设个性情境补白,课后延伸补白,把“补白”的全过程贯穿于每一节课堂中,使孩子们在读书中多发挥想象,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使读书更具有个性化和创造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补白“留白”是文章作者不可点破的韵外之意,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
在这“留白”之处,恰恰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思,让我们在其间纵情“补白”。
适时的补白,能使课堂“为有源头活水来”;适度的补白,会让课堂“看似寻常最奇崛”;适情的补白,终让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适用的补白,更能使课堂“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课文中的背景迷茫处、情感空白处、理解困惑处、课外延伸处,并在这些地方进行合理阐释,适时穿插,适度灌输,并有效地进行咀嚼字词、涵咏句子和语段谋篇,就可以使学生得以感悟,使其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
一、前置环:课前写作背景补白,激活源头写作背景本身也是一个留白教学。
每篇文章写作前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1、时代背景补白,窥视全貌有些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
它们历史悠久,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西门豹》都是历史题材的课文,它们只是截取于古典篇章的某个段落,内容缺乏联系,学生缺少了解,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时代背景的补白。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各种书籍、上网搜索资料等方式,了解有关文章的时代背景、历史演变、物质条件和人物的身份、资历、性格特征等等的事实材料,再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进一步让同学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初步理解人物(事物)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使学生更感兴趣地学习课文。
这里的补白主要是把分散的历史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地理背景补白,直击内容有些文章是现实社会的投影。
它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水平,如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对于乡下的学生来讲,出门旅游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知识图片。
通过这些资料的了解,不难留下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是多么富饶、美丽的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铺垫。
这里的补白主要是把文章介绍地点的相关地理背景以及相关知识材料的补白,使学生更了解课文内容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好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作者背景补白,链接情感有些文章是作者人生的记录。
它们意蕴深远,如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解读这篇课文,仅仅从文本字面内容去理解是不够的。
本文中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情,全系到作者的身世经历。
因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对作者或是从对母亲的感情体验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也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这里的补白主要是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背景的补白,使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与体会。
二、互动环:课中个性情境补白,花开有声任何一篇课文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情感目标,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往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结合学生丰富的想象,适当对文本展开情景补白,能有效地加速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生活情境补白,共享感受教师在预设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的头脑中重现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这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进行补白,畅谈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生活的幸福。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这是三上《风筝》一文的内容,介绍了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
孩子们学到这里是特别希望自己也身处其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教学时,老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播放学生在操场上利用各种方法放风筝的情境,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适时质疑:“放风筝时,你们会跟伙伴们说些什么话呢?你有什么难忘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放风筝的经验,畅谈自己放风筝的快乐感受。
通过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再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分享。
2、音乐情境补白,交感共鸣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想象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在文中巧配音乐引导学生补白,以独特的音乐情感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教学中,老师借用一首《月光曲》让学生欣赏,并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
同时安排学生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从而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适当的时候,配上适合的音乐,会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3、对话情境补白,碰撞火花《守株待兔》是一篇学文明理的文章,但文章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要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对于这一处的空白,教师要抓住契机,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现将教学实录记载如下:教学接近尾声时,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画面:农夫在树桩旁边等待着兔子来撞死。
师:同学们,农夫还在那儿傻等,我们应该去劝劝他。
你怎么去开导他呢?生:农夫呀,快快下地锄草吧。
不然,你会收不到粮食的!师:如果农夫不听呢?(生面面相观,一时无以应答。
偶有发言也只是只言片语,没有说服力。
此时,师灵机一动,顺手搬来一张椅子坐下,扮起了农夫)农夫(师):(喃喃自语)兔子啊兔子,我已等你多天,你怎么就是不来撞死呢?(生一下子被“农夫”的傻劲逗笑了,迫不及待地想去劝说)生:农夫啊农夫,你田里已长满了野草,再不拔除,可就颗粒无收了。
农夫(师):没关系,兔肉比米饭好吃得多,营养也丰富。
生: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很偶然的,再说哪有那么多兔子跑来撞死呀?农夫(师):我上次不就碰到了吗?就这样等下去,总会有第二只兔子跑来撞死的。
(师坐直身子,一副等不到兔子不罢休的样子。
)(该生说服不了农夫,急得直跺脚。
这时,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连平时不太善于表达的同学也都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争着来说。
)教师扮演农夫后,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那是因为教师通过变换角色,为学生创设了更为具体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身临其境的境界,思维变的异常活跃,便有创新的火花闪现。
可见,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教师变换角色进行表演,不失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4、体验情境补白,徜徉文意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很难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意境中,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因此,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补白,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寓意。
例如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做课文中的实验。
并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后思考:如果实验成功了,总结为什么会成功;如果实验不成功,分析思考为什么没有成功?通过课前学生亲手做实验的补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要完成一次成功实验并不简单,必须要所有参与的人员互相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的思想感情。
这样让学生入乎其内,徜徉其中,化简约为具体,化委婉为直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5、探究情境补白,深挖文本课文中某些内容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
教师如果能捕捉住这些文本的空白点,化空白为练笔点,适时地引导学生探究、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把“空白”补出来,能有效地拓展文本内涵。
①探究标点,培养语感语文教学中有一重要的板块资源,就是标点。
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等都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如果适时的利用起来,进行有效补白,更能促使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第5自然段主要写了第二个场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在教学时,我对这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在这一环节,我抓住句末的省略号进行补白训练。
引导学生推想,骨髓流出来以后,台湾青年神态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李博士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在图中人物的旁边做出描述。
通过补白,学生更能体会到青年何博士为了使抽髓的成功,历经了严峻的挑战,为能抽出骨髓而欣喜。
青年想着海峡那边的急需骨髓救治的人,心情无比的激动,催促医生快快送去。
李博士为青年的一举一动感动了,救治病人的心情更急切了。
这样的补白,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骨肉亲情的理解,受到了美的熏陶;还使课堂上有了“生成”,不再是字面上的浮游,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②探究词语,深化理解文因“情”而作。
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巧抓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关键词语进行补白,让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詹天佑》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抓住这样的“空白”练笔,不但培养了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而且获得了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此刻学生笔下的文章一定是情感最丰富、文采最优美的。
三、拓展环:课后拓宽文本内涵补白,另辟蹊径一篇好的文章结尾不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而应该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省略号”,课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结尾的特点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课外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
1、深度解读补白,升华体验课文讲读完毕之后,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们往往会用激昂的语言做声情并茂的总结。
如能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挖掘拓展文章内涵,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再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质疑,引起新的思考,必将唤起学生课外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在阅读中积淀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水到渠成地提高孩子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