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2018.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2018.5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指导纲要》政策要点
吉林省教育学院 黄春华 2018.5.31
正确认识《刚要》的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展学习经 历,是教育走向新时代的起点,教 育部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 制作、职业体验作为必修,很少有 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是一个重要 的里程碑”。 ——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三级责任主体 国家:明确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标 准,宏观指导与管理等; 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包括教 师研修、课程资源与共享机制建设、 实施情况督查等; 学校:组织实施主体,明确实施 机构与人员、进行校级层面整体规 划,加强与社会各部门、机构、人 员横向联系等。

小结:

2017年12月初,国家教材委召开全体会议, 审查通过了课程方案和标准。

与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相比,新 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 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 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素养生成非一日之功。《指导纲 要》注重长周期的主题活动设计, 使活动内容具有进阶性、递进性。 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设计, 处理好学期、学年、学段间的有机 联系,建构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主 题序列。 育人意图的实现是一门艺术,如 同盐溶于水,食之有味,却不留痕 迹。

三、关于实践方式的分类指导 认识:侧重指客观见之于主观 实践:侧重指主观见之于客观 实践活动方式的分类指导是《指导 纲要》研制的重点、难点 关于研究性学习问题

• 义务劳动、 志愿服务、 勤工俭学
• 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 研学旅行
社会 服务
考察 探究
设计 制作
• 手工制作、 动漫创作、 创客活动
职业 体验
• 模拟情境、 与现实岗 位中体验

四类实践方式取向各有侧重,活 动要素也有所区别,但没有绝对界 限,都蕴含着古老的知行合一思想, 强调以用促学,注重隐性知识、暖 知识的获得和跨界学习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的培养(这对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
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 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共14学分: 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 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社会 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 体验等; 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 于40小时。
四、关于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注重反映活动要素、在实践中学习的本
质要求; 强调对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写实记录、 原始资料的积累; 由专业人员基于写实记录,对在活动 中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倾向、潜在能力进 行分析、判断。 有一个合理的约束机制,确保结果的真 实可靠。 例如某校志愿服务评价:
志愿服务学分=工作单位时间x劳动强 度系数x工作质量权重系数
Hale Waihona Puke 半开放结构:面向真实生活,必然要
求过程的开放生成,不是按照固定的教材 去上课,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操作工;同时 也不是没有预设和指导,课程本是预设。 目标预设而过程相对开放: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及三个学段、四个 方面的育人目标(学习进阶)。 主题预设而具体内容自主选择:注重将 重大主题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 题,用综合实践活动形态实施专题教育。
注重“三个强化” 处理“三个关系” 防止“三个倾向” 知行合一、以用促学 请大家指正!谢谢!

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
社会实践6学分,包括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职业体 验等; 志愿服务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
关于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新颁布的《综合实 践活动指导纲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把握。 一、关于综合与分科的问题 二、关于生成与预设的问题 三、关于实践方式的分类指导 四、关于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 五、关于组织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方案》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方面有哪 些主要变化?

一是在文本表述上,保留原来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将 原来的“社区服务” 修改为“志愿服务” 。

二是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式:“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 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目标更具体,强化了指导性和可操作 性。 四是学分由原来的23学分,调整为14学分。研究性学习6学
一、关于综合与分科的问题
《指导纲要》规定为“跨学科实践 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强调它的综合实施。 学科课程:从特定的学科视野出 发,在相对固定体系内纵向深入积累 知识; 综合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 展需要出发,注重横向思考、跨界学 习。 两者关系: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二、关于生成与预设的问题
《指导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真 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这句话,在2001年写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表示,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对课程 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 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