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 拜访邻居、帮困行动、我跟爸爸去上班、小当家、 走近家乡的风景名胜、关心家乡的特色产业、发 掘地方传统文化、麦当劳vs狗不理。
➢ 穿出你的风采、学会自救、直面偶像、我与智能 卡、合理购物。
18
2、兴趣活动主题、综合性活动主题、跨学 科活动主题
❖ 如:球类活动、武术活动、围棋、乐器、美术、雕 刻。
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 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 的A学、习筛领选域和。获取信息、创 造包性括加五工个和方处面理内信容息:并利用 信息解服决务问社题区能、力; B、掌走握进和社运会用、技术的能 力应与珍读惜、环写境、、算并列,培 养学生关终爱身他有人用、的基础能力。 使学生善有待效自利己用。信息技术作 为支持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 学习的工具。
第三,它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
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活
动目的。课程实施不以教材为主要载体,不是按照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行教
学。在这一点上,与学科课程也有显著差别。
8
定位: 必修课——选修性质 国家规定——学校自主设计实施 生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为什么要把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 加以设置?
如何开发、实施和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性质及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活动领域
2
一、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 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 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 2.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 ❖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 结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主题确立阶段
❖ 1.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 ❖ 2.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归类和整合
(筛选并去除可行性低的主题)
小组组建阶段
❖ 1.小组的规模:3-7人为宜。 ❖ 2.小组指导
注意组内成员的互补与搭配,每组都应有不同专长的学生 存在。
——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你的儿童学习地图,我的学生制作地图。
——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理想
3
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纲要中规定:“从小学至 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
美国——“设计学习”“应用学习”活动课程
法国——“动手做”活动课程
英国——“交叉课程”
❖ 航模设计、生活小区设计、校园设计。
3、封闭式主题、半开放式主题、完全开放 式主题
❖ 教师给定主题,学生开展活动。
❖ 拟定数个主题,学生从中选定一个或几个主题。
❖ 学生提出各自主题,教师归类,适当合并,最后全 班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模式
❖ 确定主题 ❖ 搜集资料 ❖ 确定方案 ❖ 实施活动 ❖ 表达交流 ❖ 反思评价
活动实施阶段
❖ 3.调查活动的指导
❖ 调查方法的指导 ❖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正确设计调查问卷 ❖ 正确撰写调查报告
合理分工。
方案制定阶段
❖ 1.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 目标不够明确。 ❖ 步骤不合理,方法不科学。 ❖ 对困难预估不足。 ❖ 2.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的原则 ❖ 具体细致(时间安排、组织形式、人员分工、活动
内容、目标等) ❖ 切实可行(可操作性)
活动实施阶段
❖ 1.研究方法的指导
❖ 避免指导变成知识的讲授
4.自我发展型
5.专题研讨型
6.设计制作型
7.网络探究型
8.家庭体验型
9.社区实践型
10.成果交流型
25
教师的有效指导
❖ 活动设计指导
问题产生阶段 主题确立阶段 小组组建阶段 活动方案制定阶段
❖ 活动实施与评价的指导
活动实施阶段 交流展示阶段 反思与评价阶段
问题产生阶段
❖ 1.问题的来源
❖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学校配合社会的各种活动(世界环境日、学雷锋日等); ❖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十九大、春季雾霾、霍金去世)。
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14
A、研究性学习 B、劳动与技术
作为一门 课程;又作 为一种学习 方式
包括:劳作、手工、设计、 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 职业准备等科目内容。
15
A、研究性学习 B、劳动与技术 C、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 D、信息技术
(经济理解、职业教育指导、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日本——“综合学习时间”活动课程
(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健康)
我国——第二课堂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弊端:
课程内容分化有余、整合不足。 以单科的、封闭的、认知的测量为主,忽视 学生既有知识综合运用的考察,强调书本知 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社会生活、学生经 验给予足够的关注。
16
◆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 ——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 ——以教师讲解为主 ——以书本为中心 ——以书面作业为主
17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类型
1.自然主题、社会主题、自我主题
➢ 校园绿化研究、领养绿地、一块废电池的危害、 对白色污染说不、关心天气、节水行动、给鸟安 个家、我是种植小能手、神奇的昆虫、秋叶的旅 行。
课例
(1)主题深化式 主题----主题A→主题B →主题C
(2)主题辐射式 渠道A ↑
渠道D ← 主题 → 渠道B ↓
渠道C
23
(3)立体式
↓ 子主题A1
↓ 次子主题…
主题A


子主题A2 子主题A3


次子主题… 次子主题…
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课型:
1.选题指导型
2.方案设计型
3.知识普及型
非指定领域: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思想、理念、 传统而开设的活动项目。 领域的整合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社 会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 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 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
❖ 依据学段选择方法:低年级—简单的方法,如观察法;
高年级—科学性、严谨性,如实验法、统计法等。
❖ 依据进行阶段:前期—采访法等;
❖后期—Biblioteka 计比较分析。活动实施阶段❖ 2.资料搜集保存的指导
❖ 文本资料(书籍、调查问卷、数据、活动记录等) ❖ 影像资料(光盘、录音、视频等) ❖ 实物资料
❖ ⑴明确目标方向,加强针对性。 ❖ ⑵养成边搜集、边整理的习惯。 ❖ 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和分享资料。 ❖ ⑷档案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样的课程?
必修、跨学科实践、动态开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几个基 本属性: 第一,它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 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第二,它是跨学科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 作、体验中学习,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但不是 某门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
特点:
整合性: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科学、艺术、 道德的内在整合。 实践性:实践性学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方式。 自主性:学生是真正主体,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激 发学生主体意识)。 生成性:只可规划设计,不可操控。 开放性: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空间。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划分: 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 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