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波澜起伏的作文【篇一:让作文波澜起伏提高班补充资料】提高班补充资料三让作文波澜起伏同学们都很想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重点突出,但就是力不从心。
而老师则失望地在作文里写下“记流水帐”的批注。
怎样才能写出波澜、主次分明而避免记流水帐的文章呢?大家知道“量体裁衣”的意思,即裁缝根据各人身材的差异,对布进行适当的裁剪,这样做成的衣服才合体。
同学们在拥有大量的材料后,如果不加以取舍,把事情的过程全部写下来,这就像裁缝不将布裁剪,直接缠在人身上一样,既浪费了布料,衣服又不美观。
作文时,如果对材料既不加以选择,又不进行裁剪,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杂乱无章。
一件事情,从头到尾有很多头绪、细节、枝叶等,作文时必须进行取舍,选择其中最有表现力,最精彩的部分着笔,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让人看了喜欢。
文章波澜起伏,常常是由矛盾引起的,而矛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说,一条小溪静静地流着,如果没有障碍,就不会激起浪花,当然平平淡淡;如果流水遇上了礁石,会撞击也浪花,自然生动活泼了。
我们就应该像发现流水与礁石撞击的浪花一样,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学会写生活中的矛盾。
假如同学们的作文中有障碍、有矛盾,就很容易避免记流水帐了,文章自然会变得生动有趣。
每篇文章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
写作文时,要分清楚: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这样一篇作文就像模像样了。
那就正如我们常见的大树,有树干和树枝之分,树干粗,树枝细。
我们有谁见过枝比干还要粗的“树”呀!同样的道理,写文章如果主次不分,详略失当,重心产生偏差,写成流水帐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作文时,千万不要让次要材料和主要材料占一样的比重。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时,认为有好多事情可以写,就把这些事情全部罗列起来搬到纸上,认为这样做全面。
结果是适得其反,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平均用力地写,这也是记流水帐,主要毛病是没有突出重点。
有人说:从一滴水中能看到太阳的光辉。
所以,在众多的事情中,大家选取一件作为重点来写,以点带面,必然能把文章所要反映的主题表现出来。
在这方面,同学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如此去作文,才能显得重点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次,突出重点,“流水帐”的现象就可以避免,作文也能由此变得波澜起伏。
教学目标:一、什么是事件的波澜?二、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三、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波澜,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比喻成波澜。
(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
有曲折性、复杂性。
)二、1.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 ???? ??三、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情节突转法,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范文:尴尬瞬间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
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
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
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
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
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
“没,没事儿。
”“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设悬解悬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范文: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误会掀澜法(见材料)如:《雷雨》运用误会法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运用误会法反映生活中的事件时,必须合情合理。
第二,设置误会时,要想出各种办法,故意领着读者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返”,感慨顿生。
第三,运用误会法,切忌“误会落空”,即设置的误会既无深刻的意义,又在读者的意料之中。
【雷雨内容简介】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
客厅里使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
”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
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
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
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
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
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
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
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
”“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
”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
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
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
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几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
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
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
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现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如晴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呀。
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
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创作背景〗《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
《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巧合兴波法,由于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称为巧合。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巧得自然,巧得真实,从而吸引读者欲罢不能。
如:《荷花淀》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了一个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
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
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
母亲说:“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
”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他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
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