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幼儿入园适应摘要分离焦虑是幼儿初入园的常见现象,当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这种焦虑会自行消失。
从适应长度可看出每个幼儿个体的特点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分离焦虑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着手,探讨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分离焦虑家庭教育独立身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每个新学年新生入园的场景都是“热闹非凡”的,哭闹声此起彼伏。
3-6岁幼儿对父母的离开感到焦虑是正常的,尤其刚入园的孩子面对父母的突然离开更会感到不安。
新入园的不安表现通常在一个月内会消失,适应快的幼儿在第二个星期开始已经不哭闹了。
可是每一届新生都有小数一两个孩子会持续哭闹几个月不停,甚至整个学期都不停止。
案例一:俊俊是08届的新生,他在班上个子最小,第一天由爸爸妈妈陪伴着来园。
来到新的环境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他并没有感到特别的不安,更多是好奇心,骨碌转动着大眼睛打量着周围的新鲜事物。
他见到活动室的一角有不少玩具,就一咕噜从爸爸身上爬下来,跑近玩具堆想要加入一旁游戏的儿童。
不一会他就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并把玩起来。
在一旁跟老师聊天的爸爸妈妈见此状,觉得儿子俊俊能够适应环境了,跟老师打了个招呼就偷偷溜开了。
玩得高兴的俊俊回过头发现爸爸妈妈已经不见了,心里马上急起来,立马扔掉玩具要冲出门去找爸爸妈妈。
老师见状马上拦住并安慰说爸爸妈妈很快回来接俊俊的,让他边玩玩具边等爸爸妈妈。
可惜老师的安慰并不见效,俊俊嚎声大哭起来,在班上不停走动,扔玩具。
接下来的2个星期俊俊在园的状况都没有改善,甚至拿着自己的床被跑到铁栅栏,见谁都让人家带着去找爸爸妈妈。
案例二:晴晴也是同一届的新生,跟俊俊不同班。
自从出生以来一直由妈妈养育。
晴晴也有入园不适应症,但她的不安形式跟俊俊表现的不一样。
晴晴比较内向羞涩,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常常站在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对于老师和其他幼儿的友好表现不理不睬,不愿意别人碰她。
一次一个适应比较快的很懂事的幼儿小雪见晴晴在自己身旁哭泣,于是拿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上前哄她:“你别哭,我这个给你。
妈妈很快来的。
老师说乖的话妈妈就来了。
”说着边搂晴晴边塞给她玩具。
结果晴晴不领情,一用力就把小雪推开,小雪也快委屈得哭了。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
这跟孩子的个人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有关。
研究观察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反抗阶段表现为嚎啕大哭,踢闹不停,不让人家接近。
第二阶段: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第三阶段: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父母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不同幼儿的分离焦虑表现也不一样,而且个人适应的过程长短也不一。
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究。
一、遗传因素从孕期开始,婴儿在母亲体内吸收的不仅是来自母亲的食物和营养,还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如果在怀孕期间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或婚姻问题,为母亲带来了不适当的压力并持续一段时间,胎儿也一样承受着母亲传达给他的压力成长,这为他以后的成长埋下了伏笔。
胎教的寓意不仅是父母主动为孩子准备的健康成长的教育,还有无意中传达给孩子的消极因素。
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如果患有焦虑症,他们的子女患焦虑症的机率明显高于父母正常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心理因素依赖心理强的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比较慢。
个性内向、胆小、害羞、对父母过分依赖等性格特点会阻碍幼儿的独立发展,容易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
尤其从小长大没有离开过父母,很少到外面接触陌生环境的孩子,长久习惯同一个环境,突然要转变他适应所要花费的时间更长。
研究证明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家庭教育因素别以为分离焦虑是孩子的专利,父母同样会有离不开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妈妈。
“本以为放下孩子终于能喘口气了,谁知不到5分钟,就开始疯狂无比的想念孩子”——这是很多妈妈身有同感的描写。
只要孩子离开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妈妈就觉得不安全。
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变化的,所以在即将与父母分开的时候,原本不着急的孩子感受到父母散发的焦虑气味也会跟着急起来。
这样更不利于孩子的独立发展。
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他学会独立的重要因素。
平时都把孩子当容易化掉的宝贝般呵护,处处保护、事事包办,只让他跟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基本不与外界接触,这些因素阻碍了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
从小就没有让他独立的机会,所以一分离就表现出强烈的不安。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粘自己是教育成功的表现,孩子每时每刻都要跟在自己身边,证明孩子是爱自己如同自己爱他一般。
他们甚至会自豪地跟人家说:这孩子就是喜欢粘我,一刻都不能分开,没办法。
他们却没意识到自己把孩子独处的机会全部剥夺了。
与父母之间过分依赖的关系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好的影响,但不完整的照顾同样会让他感到害怕、悲观。
如果父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当孩子面对分离时也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就像很多父母生第二胎时,精力就放在了刚出生的孩子身上,对年长的孩子关注必然减少。
年长孩子此时感觉到爸爸妈妈只关心小宝宝,已经不再关心自己不再爱自己了。
如果还要他们跟爸爸妈妈分开的话,他们就以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害怕父母一去不复返,会哭闹着不肯分开。
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时有见到,如果妈妈生了弟妹,孩子将一段时间不肯上学或在园表现不佳。
四、环境变动因素幼儿从家园迈入幼儿园,生活环境大大不同,人、事、物都是全新的变化。
人的不同——常常陪在自己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见了,换来是一群同龄却性格各异的小朋友,还有几位“大人”老师,全新的面孔需要适应。
事的不同——平常在家喜欢怎么活动都可以,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但在幼儿园则有固定的生活时间表,吃饭、盥洗、上课、游戏、午休等等,都在老师的安排下进行。
物的不同——自己平时最喜爱的玩具不在身边了,只有幼儿园提供的集体享有的玩具;家里最喜欢的桌子椅子都不在了,统一是幼儿园的小桌椅。
陌生的活动室,陌生的设备和摆放,使幼儿感到好奇和新鲜的同时,也会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
如有的幼儿在家中大便时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马桶,而幼儿园则是蹲式的,幼儿就感到不适应而引起心理上的压力。
面对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的“心理断乳期”,父母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指导孩子呢?一、来园前准备1、给予孩子多元化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给予他们多元化的环境,不要固定一个环境不变,接触的事物和人都应该多元化,避免“单一化”阻碍适应能力的锻炼。
不要总让孩子呆在家里,总跟妈妈在一起而不接触其他人。
可以多带孩子到外面走走,让他接触不同的环境,见到陌生人尝试与他们打招呼,锻炼他们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胆量。
2、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这个简单的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东西或人走了以后还会回来的。
学步的小孩和学龄前儿童可以多玩这种游戏,用他们的手或其他东西遮住眼睛,或看别人遮眼睛。
二到五岁的孩子则可以参与到更加活跃的游戏如捉迷藏。
3、熟悉新环境孩子准备入幼儿园了,父母首先要带孩子熟悉环境,包括幼儿园周围和幼儿园内部的环境。
参观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在幼儿园内游戏一段时间,比如滑滑梯、荡秋千等,熟悉环境并感觉到新环境其实也不坏。
同时告诉孩子这里将是他们以后常常来的地方,这里将有很多跟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一起游戏,还有跟爸爸妈妈一样大的老师,非常有趣。
4、家中环境与幼儿园同步让孩子在家里慢慢改变作息时间,与幼儿园同步。
在家里培养幼儿独立吃饭、穿脱衣鞋,自己使用的物品用完(玩完)能放回原处,养成收拾玩具和独立睡觉的好习惯,并会认清自己的物品。
有了这些入园基础,孩子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不再那么困难了。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要细心为其衣物标上记号,以方便孩子认取。
二、入园情况的处理1、初入园要多鼓励孩子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要多鼓励他,并让他高兴地上幼儿园。
放学时候尽可能早些接回,避免幼儿看着同学被接走而剩下自己时产生的焦虑和孤独。
2、每天来园陪同孩子几分钟每天送孩子来园时,可以陪着孩子几分钟的时间,不要太快离开孩子的视线。
父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跟老师打招呼,闲聊一下,在门外看看孩子,和孩子有眼神交流。
等孩子进入状态不再关注父母后,父母便可以离开了。
如果孩子还是处于不安的状态,可以和孩子约定放学就马上接他,但孩子在这段期间必须要听老师的话,不再哭闹。
也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学会信任别人,和别人建立诚信,但父母也不可以不遵守自己答应孩子的诺言。
3、接送路上抓住教育良机没有特殊的情况尽量亲自到幼儿园接送孩子,这样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多的陪同时间。
在接送的路上,鼓励孩子讲讲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述,合理指导孩子如何友好地与伙伴交往、学习,此时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
三、游戏让分离变得轻松1、准备一口袋的吻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小女儿要上幼儿园了,每天出门之前他们都假装在女儿口袋中留下几个吻,然后合上口袋不让吻跑走。
再告诉女儿当在幼儿园感到寂寞时可以打开口袋,爸爸妈妈的吻就在那里等着她。
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他们,孩子真的会在口袋里找爸爸妈妈留下的吻。
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方法,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即使见不到面但是你的爱还在他的身边。
见到孩子往口袋里找“吻”,我觉得很可爱。
2、一天一个惊喜每天在孩子的口袋里为他留下一点小惊喜,比如是小卡片或糖果、巧克力之类的就可以了。
简单的礼物可以见到父母的爱心。
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一起,父母跟他们还可以保持联系。
3、带上喜欢的玩具孩子独自来到幼儿园的陌生环境,没有了依恋的父母陪伴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
带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对不肯来园的幼儿可以尝试让他们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感觉到有熟悉的好朋友在身边,可以跟它交流、共处,以消除紧张感。
但要注意的是防止幼儿习惯了把玩具带在身边而不能改变,无论走到哪里一定要把玩具带上。
随着孩子年龄慢慢成长和对环境的逐渐熟悉,要适当引导幼儿把玩具留在家里,可以说“玩具娃娃要帮忙看家”一类的理由让孩子对玩具的依赖减去。
作为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当父母要离开时会吵闹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尽量让孩子知道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也不必担心害怕,因为爸爸妈妈会回来的。
当孩子有良好表现时一定要表扬他,“爸爸妈妈在工作的时候,你能自己玩,我真感到开心!你长大了!”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成长是一个过程,愿天下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参考文献[1]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第八版[2]埃里克.异常儿童心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三版[3]李天心. 浅谈如何克服幼儿分离焦虑.中国幼儿在线[4] shanhu.消除托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方法.浙江学期教育[5]小周.关注:儿童“分离焦虑症”.天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