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生物处理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污水生物处理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 是指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
CO2;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被统称为产甲烷菌(Methane producing bacteria);
产甲烷细菌的主要特点是:1)生长速率慢,世代时间长; 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要求苛刻。
第十一章 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 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前景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 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1.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微生物的特点和污水生物处理的概念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应用历史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前景展望
厌氧呼吸按反应过程中的最终受氢体的不同,可分为发酵和 无氧呼吸。
1.发酵 指供氢体和受氢体都参与有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作用,最终 受氢体无需外加,就是供氢体的分解产物(有机物)。 这种生物氧化作用不彻底,最终形成的还原性产物,是比 原来底物简单的有机物,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较少, 故厌氧微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能量的需要, 消耗的底物要比好氧微生物的多。 例如,葡萄糖的发酵过程:

不同形式的有机物被生物降解的历程也不同: •
一方面:结构简单、小分子、可溶性物质,直接 进入细胞壁;结构复杂、大分子、胶体状或颗粒 状的物质,则首先被微生物吸附,随后在胞外酶 的作用下被水解液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再进入细 胞内。
• 另一方面:有机物的化学结构不同,其降解过程 也会不同,如:糖类;脂类;蛋白质
等化合物为基质,将其转化成甲烷,其中乙酸和 H2/CO2是其主要基质。
厌氧消化机理
5%
复杂有机化合物
20%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类)
水解
10%
简单有机化合物
35%
(糖、氨基酸、肽)
产酸
长链脂肪酸 (丙酸、丁酸等)
13% H2 CO2
17% 乙酸
28%
CH4 CO2
72%
(3)四阶段理论 •实际上,是在上述三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 一类细菌——同型产乙酸菌,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将 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生的H2/CO2合成为乙酸。 •但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一部分由H2/CO2合成而来 的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厌氧体系中总乙酸量的5% 左右。 总体来说,“三阶段理论”、“四阶段理论”是目 前公认的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 述。
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
大肠杆菌在条件适宜时17min就分裂一次;有一 种假单胞细菌在不到10min就分裂一次;
低温、高温、高压、酸、碱、盐、辐射等条件下 可以快速适应;
对于进入环境中的“陌生”污染物,微生物可通 过突变而改变原来的代谢类型而降解之
污水生物处理的历程及前景展望
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和应用,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万倍。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
W. B. Whitman (U. Of Georgia)细菌普 查,地球上存在51030个细菌, 非常活跃 的群体在海、陆、空等一般环境和极端环 境中的极端环境微生物;
Pseudomonas cepacia:能降解90种以上
有机物甲基汞、有毒氰、酚类化合物等都 能被微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分解利用。
3.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的特点及应用
好氧生物处理的反应速度较快,所需的反应时间 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 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 所以,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 BOD5浓度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上采用 好氧生物处理法。 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好氧生物处理法有活性污泥 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利用微生物的无穷潜力和反应设备的发展及相关 学科技术的进步,与其他工艺相交叉,利用协同 作用。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 污水生物处理的 基本原理
1.微 生 物 的 新 陈 代 谢
新陈代谢:微生物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 质,通过生物酶催化的复杂生化反应,在体内不断进 行物质转化和交换的过程。
2.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的生化反应方程式: • ① 分解反应(又称氧化反应、异化代谢、分解代谢)
② 合成反应(也称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③ 内源呼吸(也称细胞物质的自身氧化)
图示表明,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后,通过代谢活动,约 有1/3被分解、稳定,并提供其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约有2/3被转化,合成为新的原生质(细胞质),即进 行微生物自身生长繁殖。
2.2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定义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兼
性细菌与厌氧细菌降解和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在厌 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降解、转化为简单 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有机物的转化分为三部分进行:部 分转化为CH4,这是一种可燃气体, 可回收利用;还有部分被分解为 CO2、H2O、NH3、H2S等无机物, 并为细胞合成提供能量;少量有机 物被转化、合成为新的原生质的组 成部分。由于仅少量有机物用于合 成,故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法,其 污泥增长率小得多。
较大的酵母菌,一般为椭圆形,宽1-5um, 长5-30um。
比表面积大:大肠杆菌与人相比,其比表面积 约为人的30万倍,为营养物的吸收与代谢产物 的排泄奠定了基础;
代谢速度快:发酵乳糖的细菌在1hr内可分解 其自重的1000~10 000倍;假丝酵母
(Candida utilis)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
根据受氢体的不同分为
好氧呼吸
厌氧呼吸
根据氧化的底物、氧化产物的不同
按反应过程中的最终受氢体的不同
异养型微生物 自养型微生物
发酵
无氧呼吸
好氧呼吸
好氧呼吸是营养物质进入好氧微生物细胞后, 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获得能量的过程。 有分子氧参与的生物氧化, 反应的最终受氢 体是分子氧。 依好氧微生物的类型不同,被其氧化的底物 不同,氧化产物也不同。好氧呼吸有异养型 微生物呼吸和自养型微生物呼吸两种 。
好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三种呼吸方式, 获得的能量水平不同, 如下表所示。
呼吸方式 受氢体
好氧呼吸 分子氧
能量利用率42%
无氧呼吸 无机物
发酵
能量利用率26%
有机物
化学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2817.3kJ C6H12C6+4NO3 - →
6CO2+6H2O+2N2↑+1755.6kJ C6H12C6 →2CO2+2CH3CH2OH+92.0kJ
微生物的呼吸
一切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呼吸,没有呼吸就没 有生命。
呼吸作用的生物现象:
呼吸作用中发生能量转换:供细胞合成、其他 生命活动,多余的能量以热量形式释放。
通过呼吸作用,复杂有机物逐步转化为简单物 质。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和同化各种营养物质。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微生物的呼吸指微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理功能
然而,由于工业和城市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 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水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 有效的控制。污水处理技术离尽善尽美还相差很 远主要缺点:生化环境不够理想、微生物数量不 够多、反应速率尚低、处理设施的基建投资和运 行费用很高、运行不够稳定、难降解有机物处理 效果差等。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点来衡量: 废水生物处理还有消耗大量有机碳、剩余污泥量 大、释放较多二氧化碳等缺点。
2.污水生物处理分类
分类依据
– 生化环境:好氧、缺氧、厌氧 – 反应器构型:依据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的
生长方式:悬浮型、附着型和混合型.
2.1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1.定义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 条件下,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 害化的处理方法。 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以溶解 状与胶体状的为主),作为营养源进行好氧代谢。
1.异养型微生物 异养型微生物以有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 二氧化碳、氨和水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如下式所示:
C6H12O6 6O 2 6CO 2 6H 2O 2817.3kJ
C11H29O7 N
14O
2

H
11CO
2
13H
2O

NH
泥法、生物膜法、污泥 的好氧消化等属于这种类型的呼吸。
H2S 2O 2 H2SO4 能量
大型合流污水沟道和污水沟 道存在该式所示的生化反应
NH
4

2O 2

NO
3

2H


H2O
能量
生物脱氮工艺中的生物 硝化过程
厌氧呼吸
厌氧呼吸是在无分子氧(O2)的情况下进行的生物氧化。 厌氧微生物只有脱氢酶系统,没有氧化酶系统。在呼吸过程 中,底物中的氢被脱氢酶活化,从底物中脱下来的氢经辅酶 传递给除氧以外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使其还原。 厌氧呼吸的受氢体不是分子氧。在厌氧呼吸过程中,底物氧 化不彻底,最终产物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是一些较原来底 物简单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还含有相当的能量,故释放能 量较少。
2.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基本生物过程——阶段性 理论
(1)两阶段理论:20世纪30~60年代 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 主要功能是水解和酸化,主要产物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 等;主要参与反应的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
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1)生长速率快, 2)对环境条件的适 应性(温度、pH等)强。
环境生物技术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Bioengineering 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 交叉学科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中具有非 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微生物工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