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和重音,领会诗歌的韵律美、结构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逐步升华的感情,激发学生思乡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节拍、重音),领会诗歌的
韵律美;
2.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分析意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领会内涵美和意境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梁实秋这样评价一位台湾当代文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他是位以大陆为母亲,以台湾为妻子,以香港为情人,以欧洲为外遇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他是谁呢?(余光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余光中的诗《乡愁》,解读这位诗人的生命密码。

二、识作家
(1)问:大家对余光中了解多少呢?
(检查预习并出示幻灯片:余光中)
方法:引导学生从主要经历、成就、作品、写作背景等方面回答,教师适当补充,为后文分析诗歌内容作铺垫。

(2)在一个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站在祖国最南端那个美丽的岛屿上,遥望着一水之隔的大陆,面对浅浅的海峡,面对海峡对面的大好河山,面对故乡那已成为梦境的童年、青年、中年时代深情地吟诵道:播放《乡愁》录音。

(情感铺垫)
三、品作品
读——韵律美
1、你觉得朗读这首诗应紧紧扣住哪个字?
2、怎样读才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愁绪呢?(忧郁的、惆怅的、深沉的感情基调。

稍慢、舒缓的语速以及读准节奏、重音)
3、老师配乐范读,请同学根据老师的朗读在书上做标记。

(1)学生自由模仿刚才的配乐范读。

(2)请学生朗读(配乐:二泉映月)。

析——结构美
问:(1)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用“”标出)
(2)诗歌各小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析——内涵美
(1)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批注)
(2)诗人把抽象、不可捉摸的思乡之情分别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标出)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3)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是否削弱了浓厚乡愁的表达?
(屏幕投影)链接: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赏——意境美
1、透过文字,你认为诗歌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呢?
2、任意选择一幅画面展开想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3、同学们带上自己的想象再次品味作者的乡愁。

(屏幕投影)链接:1.“我的《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袅袅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2.“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3.“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
(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乡愁)。

四、练技能
1. 选取不同的意象,仿写诗句:
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2.课后搜集其他乡愁诗,选取你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朗读、赏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