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5单元课内练习题学校_____班级____姓名____1.文言文两则1、《学奕》选自。
通过写的事,说明了。
2、《两小儿辩日》选自(),故事体现了()和孔子()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孔子是()时期的(),( ) 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 )一书。
4、《学弈》全文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他的作品还有。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表达了作。
3、课文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和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 ) 。
(2)( ),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3.桃花心木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
文章借( )比喻。
写一个种树人让( 的育苗方法,说明了( )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 )。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 )。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 )。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 ) 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句话的意思是(,(。
)6.北京的春节1、本课以()为经线,以( )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1)( ) ,鞭炮声日夜不绝,( 、守岁) 。
(2)( ),女人们( ),小孩逛庙会。
(3)十五( )。
3、课文按( )顺序,对( 、、)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 ,)。
7.*藏戏《藏戏》开头运用了,它的作用是,强烈表达作者。
文章还运用了的结构。
8.*各具特色的民居《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
作者用、、、等方法,介绍了()和。
9.*和田的维吾尔《和田的维吾尔》运用了的写法,作用是(,运用了()的方法,文章出现的修辞方法有、、。
10.十六年前的回忆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写的一篇,通过对李大钊( )到的回忆,展示了( 和)。
表达了作者( )2、本文按顺序写了件事:(1)被捕前,( )。
(2)被捕时,( )。
(3)法庭上,( )。
(4)被害后,( )。
3、课文()有多处:(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印象()。
4、理解句子(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李大钊同志( ),体现了( )。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表现了( ) 、( )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 );“平静”说明了();“慈祥”表现了()。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因为(),所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 )、( ),他用( ),( )。
12.为人民服务1、《为人民服务》是于年月日在( )追悼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 )的生死观。
(2)正确( )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 )。
14.卖火柴的小女孩1、课文是作家的一篇,他的作品还有:《》、《》、《》。
本课讲述了()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是因为,;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是因为,;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是因为(),()。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和交替进行,和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
(2)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
前一个“幸福”指();后一个“幸福”指()。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15.凡卡1、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通过这件事,反映了(),揭露了()。
2、本文由、、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受()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和(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 ),凡卡的( )和( )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 )、( )、( ) 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 ),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 )。
18.跨越百年的美丽1、本课是一篇赞美的文章,文章以“”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而在于和。
2、文章采用的手法。
3、理解句子:(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有。
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 )。
人生意义的发现:,并不在于,,,。
(2)他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 )的提升,( )飞跃。
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美丽的含义是什么?(1)答:“百年”是( ),( )贡献永恒。
( )(2)美丽的含义:( )容貌,(也)精神———对( )。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 ,,不断解决疑问,(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 )—( )观点3、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理解:(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指()。
“!”()好处:,,。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这样的句式说明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能从平常的现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