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三讲(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三讲(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荀子故里
荀子性恶论
性恶论是礼法统一观的理论基石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 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 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 (后天所为)也。(《荀子·性恶》)
《荀子》主要内容
• 天人相分(自然观):《天论》、《非 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天论》) • 性恶论(伦理思想):《性恶》、《修 身》、《礼论》。 • 隆礼重法(政治经济思想):《王制》、 《富国》、《王霸》、《君道》、《臣 道》、《强国》。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韩非子人性论比较 • 荀子性恶论 • 孟子性善论 • 韩非子人性论
韩非子人性论
• 《韩非子·奸劫弑臣》:“夫安利者就 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 《韩非子·备内》:“医善吮人之伤, 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 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 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孟子性善论
• 《孟子·告子上》:“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荀孟人性论异同
• 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主要因为二人 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 孟子: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较好。荀 子:战国末年,社会环境的险恶。
梁启超:“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大师,其政治论之归宿点全同,而 出发点则小异。孟子信性善,故注重精神上之扩充。荀子信性恶, 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 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七章《儒 家思想(其五)(荀子)》)
燕赵文化的文化特质
• 文化构成二重性
平原文化与高原文化、内地文化和边地文化的二重构成 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二重构成 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二重构成
燕赵文化的文化精神
慷慨悲歌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韩愈《送董邵 南游河北序》)
好气任侠
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丈夫相聚游 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 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司马迁《史记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中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周斐《汝南先贤传》:“太原旧俗,以 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 • 《后汉书·周举传》:“周举(东汉永和年间 任太原刺史)任并州刺史,乃作吊书置子推庙, 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宣示 民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荀子年谱
• 前286年,稷下游学。“荀卿,赵人。年 五十始来游学於齐。”(《史记·孟子荀 卿列传 》) • 前285年,齐湣王灭宋,夸耀武功、不尚 德治,荀子离齐赴楚。 • 前279年,齐襄王复国,重整稷下学宫。 荀子离楚来齐,三为祭酒,学生有韩非、 李斯。
稷下之学: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宣王立学所 也,故称为稷下之学。” 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称国子监祭酒。或称学术领袖。
• • • •
前264年,离齐赴秦。 前259-前257,在赵议兵。 前255年(春申君)任楚兰陵令。 前238年,楚考烈王卒,赵人李园伏死士杀 春申君。荀子废官居于兰陵。
《荀子》作者
• 原有322篇,西汉刘向编为32篇 《孙卿新书》(劝学、修身、 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 仲尼、儒效、王制、富国、王 霸、君道、臣道、致士、议兵、 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 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 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 法行、哀公、尧问),唐代杨 倞分为20卷改名《荀卿子》。
荀子的性恶论与韩非子的人性论比较 论点 异 同 荀子性恶论 韩非子人性论
“好利恶害”的人 “好利恶害”的人 性是恶的,否定 性是无善无恶的, 肯定 好利 恶害
《荀子》启示
本能需要 自然需要/物质需要 享乐需要 人的需求 道德需要/精神需要 政治权力需要 道德完善需要
1、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荀子·荣辱》) 2、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饮食甚厚,声乐 甚大,台榭甚高,园囿甚广。(《荀子·王霸》) 3、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荀子·君道》) 4、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
荀子隆礼重法与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精神
荀子出生于三晋大地,生活于齐鲁大地,其 “隆礼重法”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 民而霸),是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的有机结 合 ,是三晋文化(包括赵文化)与齐鲁文化 相互交融的结晶。
燕赵文化的形成
• 燕文化的形成 • 赵文化的形成 • 燕赵文化的内部差异
燕文化的形成
•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 •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赵文化的形成
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荀子
• • • • • 荀子生平 《荀子》作者 《荀子》内容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韩非子人性论比较 《荀子》启示
荀子生平
• (前313-前238)名况, 字卿,战国末期赵人。 司马贞《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索隐:后亦谓之孙卿子 者,避汉宣帝讳改也。”颜 师古《汉书·艺文志》注: “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 曰孙。”
《庄子·说剑》:“昔赵文王好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
三晋文化
• 三晋文化的文化特质 • 三晋文化的文化代表
三晋文化的文化特质
• 三晋文化指形成于两周时期晋国(韩、赵、 魏)文化。 • 文化精神:顺时应变的创新性。
三晋文化的文化代表
介之(子)推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 “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 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 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二三子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 矣。”……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
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 荀子文化性格与燕赵、齐鲁文化精神 • 荀子隆礼重法与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精神
荀子文化性格与燕赵、齐鲁文化精神
荀子的文化性格是复杂多元的,一是激进、 豪放、热烈、外向“斗士”型的文化性格, 受燕赵文化好气任侠的文化精神影响。同时 他具有稳健、内向、务实、严谨“君子”型 的文化性格,是齐鲁文化影响的结果。
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 • • • 燕赵文化 三晋文化 荀子 荀子与燕赵、三晋、齐鲁文化
《先秦诸子与地域文化》第三讲
燕赵文化
• • • • • 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的文化精神 燕赵文化的文化特质 燕赵文化的形成 燕赵文化的内部差异
燕赵文化
• 燕赵文化是产生于古 燕赵区域的一种地域 文化,其地域范围包 括北起今内蒙古南部、 辽宁南部,东至渤海, 西起山西东部和北部, 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