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研究【摘要】近些年,证监会披露的会计信息舞弊案件中有一些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扰乱证券市场秩序。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抑制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
基于此,首先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然后研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常见方式及其不良影响,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针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完善现有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利润操纵一、引言1992年实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首次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不断完善。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规范了计算方法,提出了“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概念等,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与原来的会计准则相比,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行为。
但由于管理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原因,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虚假的会计信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本文分析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探讨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了抑制这一行为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二、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企业操纵利润的目的依据其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总结近些年来证监会披露的一些违规企业的利润操纵的动机,主要有高级管理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完成计划的利润目标、获得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等。
(一)高级管理人员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在很多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红取决于业绩,而这里的业绩大多数情况指的是公司的净利润。
为达到自身权益的最大化,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倾向于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性,随意变更会计政策,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而资产减值准备正是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利润操纵的有力工具。
(二)完成计划的利润目标对于一些公司特别是非上市公司而言,操纵利润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计划利润的指标、偷逃税款、为下一年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创造轻松环境。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会利用企业的利润作为自己的政绩,“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企业被迫为达到指标不惜人为操控利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这也是企业利润操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三)获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是获得配股资格。
获得配股资格以很低的筹资成本,引入新的资本。
然而,中国上市公司配股受到法律和政策限制是很严格的。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三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收益率超过6%,才能获得配股资格。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在达不到要求时存在较大的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性。
(四)避免被摘牌证监会规定如若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出现亏损,证券交易所可以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
若公司能在限期内披露的第一个半年度报告中显示盈利的话,可以申请恢复上市,否则证券交易所可以终止其股票上市。
上市公司一旦被摘牌,股票便停止上市,这会造成公司的资本大幅缩水,无法继续享受社会公众的资金。
有些处在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制造虚假的利润信息,防止被摘牌。
三、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常见方式及其不良影响根据利润的计算方法可知,资产减值损失对当期利润有直接影响,如果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会虚增当期利润,反之,会减少当期利润。
出于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我国企业中时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生。
(一)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常见方式常被用来操纵利润的项目是坏账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下文将对这三种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1.利用坏账准备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期末对于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进行估计,同时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坏账计提的方法,计提比例根据债务人的经济状况进行合理估计。
企业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主判断,这使得坏账准备被少数企业当作调节利润的工具。
2.利用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存在活跃市场及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长期投资可能存在减值的迹象,例如当投资存在活跃市场时,市价连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或者被投资单位连续两年亏损等,说明该项投资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可进一步明确其减值事实并确定其减值金额大小。
虽然新会计准则明确规范和列举了长期投资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具体情况,但是资产减值的计提金额以及减值事实的确定仍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就给一些企业留有操纵利润的空间,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利益需求利用主观判断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3.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存货跌价准备金额根据存货的成本与可回收金额来计提,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按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合并计提和按类别计提三种方式。
新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要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情形,如市价持续下跌,并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但也不可能囊括所有可能的情形,企业存货是否发生减值以及减值金额的多少更多是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由此可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方式的可选择性及其减值迹象判断的主观性,都给企业创造了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产生的不良影响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对资产使用者和市场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无论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利润,还是减少利润,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真实性,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决策。
对于企业的债务人而言,错误的利润信息会使其产生错误判断,被恶意调高的利润使债务人认为企业的偿债能力较高,从而放松对企业的警惕性,使自身利益得到损害。
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利润往往影响企业的分红状况,此外,还会影响到股东对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了解,侵犯了股东的知情权。
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操纵企业利润还会扰乱市场,产生没有参考价值的虚假会计信息。
四、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问题几点建议(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颁布,标志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由于我国尚未引入现金产出单元概念,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解决我国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同时还应当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重新去审视八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尚未完善,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在市场中得到确定。
对于那些没有销售协议,也没有公允的市场价格可以参考的资产可以暂时不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而是等到确定减值已经发生时,再去通过缩短折旧和摊销年限的方法进行弥补。
(二)加大对利润操纵行为的惩罚力度目前少数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行为,使企业的信誉下降,投资者利益受损,还造成了会计准则的权威性遭到了挑战。
由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有不完善性,还存在漏洞,导致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这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产生。
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力不足,也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操纵利润的一个主要原因。
某些企业肆无忌惮地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就在于,利润操纵所带来的巨额收益要远远大于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成本。
因此,如果想要有效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必须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对操纵利润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利润操纵的预期风险成本,使其预期的风险成本远远大于预期风险收益。
(三)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对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行为也应起到重要作用。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保证会计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这影响到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失真情况较多。
我国应制定与审计相关的会计准则,明确在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审计的注意事项及步骤,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功能,遏制企业操纵利润。
(四)完善企业治理和内部审计制度企业治理制度不完善的企业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经常受到管理人员的控制。
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控制会计人员进行利润操纵,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完善企业治理的另一要点,就是给予会计人员充分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会计处理。
这十分有利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重要性,有效防止企业利用会计人员操纵利润。
此外,还应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有效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五)规范评估市场企业确认资产减值准备首先需要判断资产是否具有减值迹象,减值迹象分为外部减值迹象和内部减值迹象。
其中外部减值迹象通常要考虑到资产的公允价值。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很多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也就不存在公允价值。
因此,很有必要对评估市场进行规范。
必须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相关市场的健全与发展,使得资产的公允价值较容易从市场获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企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公允价值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操纵利润。
五、结束语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行为不仅使其自身信誉受到损害,也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因此,为解决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完善治理结构,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完善新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1]Shipan Sun,Xia Xu.Study on the Asset Impairment Accoun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2010,5(6).[2]周冬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D].复旦大学,2010.[3]李卫红.新旧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对公司利润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2(2).[4]杨淼.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2).[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J].2006(2).[6]朱海嘉,郭炜,曹霞.国内外资产减值研究文献评述[J].财会月刊,2012(8).[7]朱建华.不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6(6).[8]王广亮.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