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介绍
御碑亭
•
• 在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 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抛篆书石刻 “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 清”。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 黎困,勉而勤管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 侧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
五百名贤祠
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 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 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 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 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 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 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 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
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 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
•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 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 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 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 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 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 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 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 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 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 个山亭的中心。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 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
观鱼处
• “观鱼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 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事的清高 境界。
沧浪亭
• 在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方形 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据 园主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记载: “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 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 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沧 浪亭最初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 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因为仰 慕苏舜钦,特地来这里想寻访苏 氏的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 于是,他怀着景仰先贤的动机, 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沧浪亭。
面水轩
• 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 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
• 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 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 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
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 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
历史介绍
•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 四大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 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 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 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 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 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 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
园林与场所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 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 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面,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 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 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主要景区 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 上的漏窗渗透作用,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文化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 方面。知名人物有伍子胥、言偃、李白、
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和苏 轼、顾炎武、林则徐等。都是当时社会中
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 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
贤名士。
明道堂
• 在沧浪亭土石山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厅堂,全园的主体建筑。 这里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 堂四周围廊周匝,南面经过一个正方形庭院可 以到达小轩“瑶华境界”,庭中植梧桐两株、梅树两株,明快而宁静。堂北山 峦若屏,竹木苍翠,古朴而幽深。堂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植梅花梨树, 修竹海棠,通过堂东西两面的窗洞,借景引入室内。堂内悬挂理石挂屏四幅, 深得自然之趣;东西墙上有砖额曰“东苗”、“西爽”,取自唐代诗人王维诗 句,意指隐居农耕。室内装修采用五界回顶式草架顶棚装修,室内空间得以分 出主次,增强了层次感。在古树、山石、庭院的衬托下,明道堂更显得宏敞、 肃穆。
沧浪亭介绍
目录
园林简介 沧浪亭历史由来 园林与场所 园林形体特征 园林空间特点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景观分析
园林简介
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有苏州现存诸 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沧浪亭。始为五代 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 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 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经翻修后因感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 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翠玲珑
• 五百名贤祠南,是几间平面曲 折布置的小馆。取苏舜钦诗意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 翠玲珑”为名。建筑以竹为主 题,因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种 竹最早、品种最多者,现存有 近二十个品种的竹子,如答竹、 苦竹、慈孝竹、毛环竹、湘妃 竹、水竹、青秤竹、哺鸡竹、 “黄金嵌碧玉”竹和“碧玉嵌 黄金”竹。小馆长窗近地,窗 外芭蕉掩映,竹影移墙,清风 乍来,万竿摇曳,是文人雅士 筋咏作画的佳处。室内桌椅均 刻竹节图案,并有对联一副曰: “风重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点明了所处环境的优雅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