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闪喉镜知识介绍
频闪喉镜的最大优点是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频闪光源代替平光使高速振动的声带变为肉眼可见的慢速运动,从而使我们能观察到声带黏膜上的微细病变。
它是一种无创、无损伤、痛苦小的检查手段。
频闪喉镜采用差频原理,将声带振动减慢,被广泛用于喉部病变的诊断、术中监控和疗效观察等。
喉动态镜检查方法与间接镜检查法基本相同。
其不同点是:①光源为间断的闪光光源。
②检查时在喉外相当于甲状骨板皮肤处放一拾音器。
为了消除检查时恶心,可于检查前用1%地卡因喷咽部进行表面麻醉。
麻醉后将拾音器先放于甲状软骨板外侧后将喉镜放入口腔,注意镜面不要接触口腔或咽后壁,以免引起恶心,显像不清。
由于所用闪光镜类型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检查要调好焦距,对准目标调到清晰后再进行检查,检查时按临床需要检查动像、静像及0~360度的相位以及真声、假声、低调、高调、弱音、强音的声带振动形态。
按临床需要的情况进行录像。
录像结束后检查录像是否清楚,是否达到临床要求,如果认为还需补充应进一步再次检查并作录像.
在频闪喉镜下声带振动有两个相位,即闭合相和开放相,观察的次序是由声门闭合开始,继而开放再回到闭合,这叫作一个振动周期。
声带开始开放时,先由中线前部或后部开始分开,由中间开始少见,随之向前向后并向外继续扩大,以完成开放,接着又开始闭合。
由于单眼观察,感觉双声带只是在一个水平面往返对碰,但事实上声带振动是由水平和垂直两个振动方面组成,这两个振动成为基本振动。
按粘膜肌弹力及空气动力学原理,声带振动是粘膜肌弹力和Bernoulli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于发声时声门闭合对气流产生阻力,此时声门下压逐渐增加,当声门下压超过声门阻力时,声带下缘首先分开,为声门逐渐开相(closed opening phase,COP)的开始,然后分开区逐渐上移至上缘,再向外移至声带表面的中部,形成粘膜波,此时声带已完全分开,呈开放相(open phase,OP)。
由于声带弹力的回缩和Bernoulli效应作用,当声带上缘仍处于开放状态时,下缘已开始回缩为声门渐闭相(closed closing phase,CCP)的开始,此种回缩由下向上逐渐伸展,直至声带完全闭合呈闭合相(closed phase,CP)。
由渐开相(COP)至声带完全闭合(CP),这是声带振动的一个周期。
这个振动周期在正常情况下也有微小的差异,故声带振动周期是以准周期的方式重复进行。
检查时应注意振幅的大小,是否对称;周期性如何,粘膜波动的大小,是否减弱或消失,是局部性或整体性的消失或减弱。
在正常情况下声带振动与粘膜波动都是对称的并且是有规律的,真声时粘膜波动明显,假声时粘膜波动减弱,甚至消失。
熟悉并掌握正常的声带振动规律,是识别病理性声带振动的基础。
由于频闪镜下正常和病理性的振动可先后轮换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两者要严格区分,且不能相互混淆。
检查病理性振动,应注意以下各点:
(1)声带振动的规律性:正常时声带是有规律振动的,如振动失去规律性即意味着是病理性振动。
(2)振动振幅:在正常情况下发声时两侧声带的振幅大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声带振动远近与声门中线的距离是相等的,如果振幅不等应认为是病态。
声带振幅的大小与音强、音高、声区、声带张力及声带长度均有关系,所以振幅大小没有绝对值,它在较大的程度上还要凭检查者的经验来判断。
不正常的振幅(变大或变小);可出现于单侧,也可出现于双侧。
出现于双侧者也可一侧变大,另一侧变小。
(3)振动消失:在频闪镜下,可见一侧声带没有任何活动,亦即振幅幅度等于零者,称为一侧振动消失。
在动像中,一侧声带停止振动,往往与其振幅变小不易区别,但将相位移动在静相的位置上再看就容易区别。
有人将振动消失分为两类:一是在间接喉镜下,声带活动正常,用频闪镜检查其整个音域都看不到声带振动者,称为发声性振动消失。
二是在间接喉镜下,看不见内收外展活动,在频闪镜下检查其整体音域,也看不见声带振动的细微活动者称为振动完全消失。
声带原位癌或T1肿瘤可出现发声振动消失;声带癌T3可出现声带完全振动消失。
还有一种值得提出的是声带全长振动受限,也可称部分振动消失,在声带癌T2或功能亢进性发音障碍可出现此种现象。
(4)粘膜波动:粘膜波动与声带振动的振幅一样,它与音强、音高、音区、声带紧张度和长度有关,其波动的大小目前尚无绝对的数据,较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检查者的经验。
在正常情况下其波动是对称的,有规律的。
病态的粘膜波动可分为增强型、减弱型和波动消失。
粘膜波动大小与声带振动是一致的,但声带疾患往往是粘膜波动消失在先,振动消失在后,如原位癌、癌前病变、结核或声带瘢痕都可出现粘膜波动减弱、消失或振动减弱消失。
但也有粘膜波动的程度与振动振幅的大小并非一致,如一侧声带麻痹的患者,可出现振动振幅变大,但粘膜波动变小或消失。
粘膜波动的组织学基础;Hirano将声带分为三层:外层为包膜层(cover)、中层为过度层(transition)和深层为体层(body)。
包膜层包括上皮层和固有浅层,上皮层由7~8层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厚0.5 mm,固有浅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厚0.3 mm中央较两端厚;过度层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体层是由喉内肌组成,主要是甲杓肌。
由于三层的结构不同,其僵硬度存在差异。
固有浅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有形成分很少,几乎成为胶冻状形成一定的空间,即通称为Reinkes间隙,因此此层的僵硬度很小;过度层为弹力纤维层及胶原组织,僵硬度较大;体层基本是肌肉层,故僵硬度更大。
当声带振动发声时甲杓肌收缩,使中、深层的僵硬度明显增高,固有浅层内似胶冻粘膜疏松组织,以中、深层僵硬度较强的底为基础,在其上出现滚动式的波纹即粘膜波动。
临床上有两种情况影响粘膜波动,第一种情况是上皮层及固有浅层的结构上的变化,第二种情况声带紧张度发生变化。
属于第一种情况是上皮增生或上皮出现浸润性变化,致固有浅层的空间受挤压变窄或消失,声带振动时粘膜波动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同时由于上皮的增生或浸润,推动固有浅层的振动波纹也难以使肥厚的上皮形成滚动式粘膜波纹。
如肥厚性喉炎、喉角化症、白斑症、原位癌和喉结核等疾病,粘膜波动皆呈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第二种情况是声带紧张度发生变化,如声带麻痹,紧张度降低,体层的僵硬度与固有浅层相等或相差很小,使固有层失去了以深层为基础的较强的僵硬度,在声带振动时两者僵硬度变化几乎一致,在固有浅层内难以形成波纹,此时声带几乎形成摆动,但粘膜波动减弱或消失。
声带过度紧张也使粘膜波动减弱,甚至消失,如假声发声,频度越高,则粘膜波动越小,这是由于此时声带拉长变薄,固有浅层的空间变窄,音调越高变窄越重,使疏松的胶冻状物难以形成波纹或波纹消失。
在检查粘膜波时,应用胸声,假声,不同的音调及音强来检查,粘膜波动大小都是不同的。
只有对正常不同情况下粘膜波动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分辨异常粘膜波动,因为粘膜波动的大小,尚未有确切的客观指标。
(5)声门闭合:在发声的过程中,如两声带内振闭合相或外振开放相有规律的进行时,在两声带内振终止时双声带是闭合的,如双声带失振动时,尤其当一侧声带内振而他侧外振,则声门出现一侧裂隙,在中线两侧来回摆动,出现声门闭合不严。
声门闭合不严的原因:①一侧或两侧声带弓型不直;②声带边缘肥厚不齐或有小的新生物如息肉、肿瘤等;③两声带张力不等,两声带或一侧声带位置异常如声带麻痹。
(6)动像中周期性音频不稳:动像时由于人声带在一段长时间发声不能保持一定的频率不变,所以常见频率不稳,这种频率不稳是由于声带振动不规律,振动时快时慢,频闪镜下可
以看出这种不规律的特点而作出判断。
有些病例往往有短促的周期性频率不稳,其表现是声带突然闪动或震颤,并可重复出现。
这种微小频率不稳,人眼是难以分辨的。
在这种声带闪动和震颤的活动过程中,声带振动的振幅似乎不甚完整,因而此时总是看不到声门闭合相。
这是一种假像,其原因是声带振动频率与闪光频率不同步,实际上声门是可以闭合,但它的真像显示不出来,相反在静相中就没有此现象出现。
(7)静像颤动:静像中有振颤具体表现,看起来模糊不清,其原因是声带振动变化不定,大小不一,所以在频闪镜下看见相同的相位各个形像都有所不同,因而在频闪喉镜下静像中产生急冲式的活动,或其轮廓模糊不清。
这种现象既可出现于各种位相时,也可孤立出现于一定的位相中,例如只出现于开放相或闭合相。
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现象只是极短的振动过程中分散于各种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