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

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风格上尚“奇”贵“幻”。

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

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

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

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

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

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

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

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才子佳人小说: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

这类小说反映的是下层文人所憧憬向往的富贵风流梦,理想色彩较浓,从中表现出来的爱情观、婚姻观、女性观都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情节结构的固定化、程式化,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脸谱化等不足。

代表作有《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作者同为署名“天花藏主人”的张匀。

二、填空与选择《三国志演义》版本有嘉靖本、志传本、李评本、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宋江临死前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有半点欺心。

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明代中期的复古流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取材于《水浒传》林冲落草的故事,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士祯等人的《鸣凤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叫《玉茗堂四梦》《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演化 1,国产说;2,外来说;3,综合说《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续金瓶梅》作者是丁耀亢明拟话本小说集:1、冯梦龙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2、凌濛初与“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3、《清平山堂话本》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又称《六十家小说》明代文言小说集“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詹《觅灯因话》。

宋懋澄《九籥集》——《负情侬传》、《珠衫》分别是《杜十娘》和《卖油郎》的文言原本。

“中篇传奇”:《刘生觅莲记》、《双双传》《钟情丽集》志怪类:祝允明《志怪录》,陆粲《庚巳编》志人类: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何良俊《语林》笑话集:冯梦龙《古今谭概》《笑府》公安派主张“性灵说” 代表袁宗道、袁宏道(《戏题斋壁》、《初至绍兴》)袁中道(《听泉》)竟陵派作家钟惺《隐秀轩集》谭元春《谭友复合集》小品文的代表作家作品: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嫏嬛文集》清诗坛沈德潜——格调说;王士祯——神韵说;袁枚——性灵说;翁方纲——肌理说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清代戏曲著名作品: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清初白话小说:陈忱《水浒后传》;才学小说《镜花缘》;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不朽巨著《红楼梦》。

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续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天花藏主人”的张匀《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故事《画皮》世情小说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世代积累型小说《三国志演义》李渔短篇小说《无声戏》、《十二楼》《儒林外史》中有淳朴青年变为文痞的是匡超人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清代骈文作家作品:陈维崧《与芝麓先生传》、《苍梧诗序》;洪亮吉《游天台山记》《戒子书》;汪中《哀盐船文》黄遵宪——诗界革命;梁启超——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水浒传》的成书基础1、《宋史》中的历史真实;2、宋末元初的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3、罗烨《醉翁谈录》记录的说话名目;4、《大宋宣和遗事》;5、元代水浒戏;《聊斋志异》的文体特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纪昀:“一书而兼二体”“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为“发明神道之不诬”,宣扬迷信;《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孤愤”。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杜丽娘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1 青春意识的觉醒时刻 2 毫无顾忌的追求时期 3 不屈的反抗时期:三、简答1、《水浒传》的结构艺术单向纵线结构:上半部以人为单元,以聚义梁山为线索,环环相扣,百川汇聚;连环列传体。

下半部以事为顺序,以报效朝廷为主干,贯穿始终,奔流而下。

全书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成败得失:前半部分笔墨集中,酣畅淋林;后半部松散拖沓,多雷同失真,没能揭示水浒英雄的悲剧精神,叶昼评曰:“文字至此,都是强弩之末了,妙处还在前半截。

”2、李渔的文学成就戏曲方面:1、强调戏曲舞台性。

“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回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言,否则搁笔”。

2、创作强调“结构第一”。

“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等。

3、语言主张“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 ,人物语言个性化。

4、题材选取和情节安排强调“奇”与“新”。

5、演员要训练有素,导演要加强修养。

6、认为戏曲要“有裨风教”,“点缀升平”,宣扬封建道德。

拟话本小说方面:1、李渔的短篇小说全是叙写世情的,展示的是社会家庭间财产、婚姻、子嗣、立身处世的问题,从题材角度说,与前出之“三言”、“两拍”中写市井生活作品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不是摹写社会人生的实况,他所营造的小说世界,大都是与现实世界似是而非,所显示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别出心裁的经验之论和游戏人生的意趣。

2、继承了拟话本小说与生俱来的关乎名教、有禆风化的套数,首尾总要做一番说教,有少数作品径直是劝善惩恶、维持世道的内容。

但李渔绝少在封建纲常伦理上做文章,所发的大都是别出心裁的饮食日用之道。

3、小说创作突出的表现着一种玩世的娱乐性。

他曾自谓其作小说戏曲是“尝以欢喜心,幻为游戏笔”。

表白的很坦白,也很确切。

意识到了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活跃的创造意识,但却过分地强调了创造的自由性,以为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为所欲为”所以他的小说表现出一种主观专断的叙事特征和情节的随意性。

代表作《无声戏》《十二楼》《鹤归楼》3、《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一)揭露社会黑暗。

1、借阴间影射阳世的《席方平》 2、借历史针砭现实的《促织》3、借梦境揭露官吏的《梦狼》(二)赞扬被压迫者的反抗。

典型作品《席方平》,反映被压迫者复仇反抗的《向杲》。

(三)广泛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场黑暗,贿赂公行:如《考弊司》2、考官昏聩,贤愚不辨:如《司文郎》3、考试荒唐,黜佳进庸:如《贾奉稚》4、考生心态,神魂颠倒:如《王子安》。

(四)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

1、深刻的社会内容 2、崭新的爱情观。

(五)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崂山道士》《画皮》4、三言、二拍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的时代特点“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涉与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是围绕市民生活与其兴趣点展开的,颇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明市民阶层的情感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职业的重视与地位的提高:重商思想与商人地位。

《蒋兴哥》“一品官,二品客”;(地位的提高与《金瓶梅》所反映的联系)2,商人形象正面化。

有善良、正直、淳朴、吃苦、有道德的一面,如《卖油郎独占花魁》3,商人逐利本性的处理:三言的道德化到二拍的直面提出。

(二)婚恋自主与男女平等意识的张扬。

1,“礼顺人情”主张。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宿香亭张浩遇莺莺》;2,歌颂真挚爱情。

《卖》莘瑶琴对秦重对其感情的认识3,尊重女性、男女平等观念,对贞节观的突破。

《蒋兴哥》对女性失贞的理解;对于“改嫁”的认识(《满少卿》);对人格尊严的强调(《杜十娘》)。

(三)对贪官污吏的抨击和清官的赞赏1,《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引人注目的是对朱熹的描写,具有正直知识分子良心;2,清官的市民化色彩,承认人情人欲,身上的私欲,如《滕大尹鬼断家私》如表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