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氓》教案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卢从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氓》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学习《诗经·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诗经·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诗经·氓》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四、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诗经·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答案。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教程(一)、解题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岂日/无衣?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后,答案思路:“恋爱——婚变——决绝”。

6、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三)、重、难点解决过程1、学习“恋爱”部分(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

请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答案:相逢、相送、相别(2)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答案: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

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3)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答案: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

“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

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4)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答案:感情基调:热情、幸福不是。

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5)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答案: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答案:比兴的艺术手法。

(4)提问:比兴的艺术手法我们在初中就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直,举一两例并说说比兴手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答案: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

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6)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答案: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

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7)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答案:(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3、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答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答案:(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答案:对比(板书)(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答案: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6)关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在文中的其他章节还有多处,请同学们找一找,试举几例。

答案: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与氓对婚姻的态度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性格形成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形成对比。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答案:(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答案: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

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提问: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六、小结: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

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

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离骚》节选(教案)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卢从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答案: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②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③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