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的起源看诗歌的功能
曹远哲 2015405040116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诗歌具有净化作用。
简单来说,诗歌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有意境,最能抒情的文体。
诗歌的功能,在其语言和思想感情中的以体现。
它对于语言的淬炼、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能够融入国民的血液中,成为精神传统。
诗歌的功能,和其起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的起源映射着诗歌的功能,从诗歌的起源中论述诗歌的功能。
【关键字】诗歌的起源诗歌的功能诗经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文学的基本类型之一。
早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后来独立自成一体。
在中国古代,诗和歌有别,诗供朗诵,歌是歌唱的,现在诗和歌统称为诗歌。
它的基本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一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形象、含蓄,运用灵活;常采用赋、比、兴等手法。
诗歌的创作,一般要求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丰富、强烈的感情,鲜明地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和情感色彩,使诗的形式的外在节奏与情感的内在节奏相一致,同时,语言须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它从性质上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歌谣等;从押韵上分有有韵诗和无韵诗。
中国诗歌又可分为旧诗和新诗,旧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诗歌的由来
诗的历史悠久,产生于千年之前。
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
这便形象地指
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三诗歌的起源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1.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有充分资料证明,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是原始劳动歌谣。
诗歌的韵律来源于起伏间歇的劳动呼声,生产劳动的内容是诗歌最早的内容。
即劳动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
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
这种劳动呼声虽然有声无义,但在具体场合中,有时也蕴含着某种情感意向。
随着语言的发展,“当表现情感的某些劳动呼声被相适应的语言所代替时,语言和劳动呼声便结合为一体:语言有了它的歌唱形式,呼声有了它的确切含意。
这是劳动呼声的发展与提高。
同时这也使语言更加强化而带有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
从而便形成了原始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诗歌。
”当原始人因生产力极其低下,必须通过集体劳作维持生命,并且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仅仅是劳动时,语言对劳动呼声的替代最早只能发生在集体劳动中,所以劳动内容自然就是最早的诗歌的内容,原始劳动歌谣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
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
”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
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
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 (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
“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
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情形从现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
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
由此可见诗歌的起源。
四由《诗经》和其起源来说明诗歌的三种功能
《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它包括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500 年间的305首诗歌。
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包括 160 首诗,《雅》包括 105 首诗,《颂》包括 40 首诗。
这三部分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都有不同,分别说明了诗经的三种功能,下面分类简介一下。
(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
在阶级社会中,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叫大数量。
其中有的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和谐和喜悦。
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中还有的诗写了失恋的感情,如《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
由于当时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她们的痛苦更身,所以这类诗歌多从女子方面来书写。
《卫风·氓》就是有代表的弃妇诗,诗中写了一个姑娘轻信了一个男人的求爱,婚后被抛弃,诗中第三段写了女子被遗弃后的内心痛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诗中把这个女人矛盾、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妇女的悲惨遭遇。
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爱情的社会现实。
(2) 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
《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
诗的第一段说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全诗共八段,描绘出古代劳动人民一年的生活画面,反映了当时奴隶充满血泪的生活。
另一些诗,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篇,直接斥骂剥削者是“白吃饱”,是“大老鼠”,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蔑视和仇恨,发出反抗的呼声。
(3) 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的,如《鄘风·墙有茨》 : 墙有茨,不可埽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据说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卫宣公家族乱伦丑事的。
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从齐国娶来一个女人,看到她长得美,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
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卫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个孩子,这首诗就是讽刺这件事的 ( 事见《左传》闵公二年 )。
这首诗是否就是为卫宣公家族作的,现在无从断定,但它斥骂统治者的糜烂生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五总结
从以上三点可见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诗歌的作用是和其起源分不开的,诗歌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更是文学中的文学,其中蕴含着文学中最为辉煌的成就。
诗歌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深入到人性的本质,挖掘与发现一场卑微生命里所彰显出的莫大张力与能量,甚至是纠结于一场悲苦的反抗与斗争,却能就此探索出一个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价值认同。
诗歌是我国文学的光辉,它的起源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诗歌,继承这个传统,用他们的创作去反映社会现实。
诗歌的许多语汇至今仍被运用着,可见诗歌影响之深远。
诗歌的作用众多,在其起源中被发现,被挖掘。
诗歌的起源决定诗歌的功能,影响着后代世人。
参考文献
《诗经》,中华书局,1983年6月,2181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60册,413页。
《诗歌解读》薛天纬新疆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