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绘制设计图
首先要有原画设计图,动画师根据设计图制作出3D人物和场景。
然后动画师就仿佛泥塑艺术家灵魂附体一般,开始对着电脑屏幕蹂躏一个虚拟立方体——行话叫“建模”。
这就好比泥塑艺术家在捏泥人,只是人家用的是手和刻刀,而动画师用的是鼠标和键盘。
第二:给原画上材质
当角色形态基本形成之后,这时就是动画师“上材质”的时候。
所谓“上材质”,就好比是泥塑艺术家给泥模子上染料。
但泥塑艺术家用的是笔,而动画师用的是3D制作软件。
这可是个细活,需要不断修改,细致绘画,反复在3D模型上绘制。
第三:动画绑定骨骼
材质上好之后,下一步工作则是“绑定骨骼”。
“绑定骨骼”又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给做好的3D模型安上骨骼,让3D模型运动起来。
因为现在完工的只是一个上了色的“泥塑”,一动就会“折胳膊断腿”。
这时动画师暂时变成了一名提线木偶制作者,为3D模型安装能动的关节和骨骼。
第四:调节动画环节
骨骼“装”好之后,就是“调动画”。
直到这时,动画师才开始制作动画片的精髓,让“静态”变成“动态”。
如何让动画角色的运动更为自然更符常理呢?动画师不得不进行职业转换,暂时成为一名“演员”,亲自把动作演练一番,让自己感受角色,并与角色融为一体,用细腻的感觉和精湛的技艺细心调制模型的各种动作。
第五:3D动画渲染
当动作基本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最后一步了:把模型放在高配置的机器上“渲染”,说白了也就是让电脑把3D模型和场景变成一帧帧静止图片的过程。
这是一个相当耗时的过程:动画模型做得越精细,渲染一帧的时间也就越长。
《功夫熊猫》一帧耗时4小时,而一秒钟动画片可是24帧啊!待一帧帧的静止图片被渲染出来后,再用软件把它们连在一起,一部3D 动画基本上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随着动画作品质量和时长的提升,以上这些制作绝对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动画企业必须进行流水作业,专人专项,各负其责。
目前动画产业在国内以初具规模,最为21世界的高端创意产业一直广受社会的追捧,特别是在人才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