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一)1、系列位置效应识记一篇课文开头内容和结尾内容识记效果比中间内容效果好。

所以(1) 课堂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

(2)不要让上课的宝贵的前10分钟让学生在找书找练习册中度过,也不要让最后10分钟让学生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3)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陌生影响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人对事物的看法。

所以(1)班主任治班要打好第一炮;(2)学期开学要上好第一课。

近因效应对熟人影响大。

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

演出最后一出戏的出彩往往使整台戏辉煌起来。

所以(1)批评完学生不忘给学生揉一揉。

(2)学期末的表现很容易影响你的最的考评。

3、遗忘曲线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所以要及时复习常温常新,不总是从零开始。

4、超限效应。

过犹不及。

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牧师讲得太久,令人生厌,让本来想把身上所的钱都捐出来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捐,还从他那里偷走了两个硬币。

所以不要让说教与批评出来超限情况。

就如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的寓言《米杰扬的汤》一样。

5、高原效应造成高原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意志问题、个人知识方面。

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稍稍放慢速度,稳定情绪,坚持下去,一心耕耘不问收获。

6、归因偏差现象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

成功了,人总爱找主观原因,失败了总爱找客观原因。

所以(1)对待别人的成功等事情要常去换位思考。

(2)对待学生要警惕对优生的违纪现象总归因客观,对后进生总归因主观因素。

7、连锁塑造效应分解教学目标,分步实施训练,可以纠正学生行为、学习新的行为。

所以,健康的学生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连锁塑造的打算。

8、詹森效应詹森一名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在赛场总是失利。

所以,(1)要摒弃心中非理性观念。

(2)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

(3)老师家长保持平常心。

9、普雷马克效应想吃肉,先吃菜。

先让学生做不喜欢做的事,再让学生做喜欢做的事,用学生最喜欢的事物作奖励。

10、情境相似性效应回忆时的背景与识记的背景相似时回忆效果最好,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即这个原因。

主要由环境相似、生理环境相似、时间相似。

所以,(1)在大考前,让学生模拟出大考的情境很重要。

(2)在考试时让学生尝试背景回忆,回忆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教室当时的环境很有效。

11、鸡尾酒会效应在人声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你能很敏感地听到。

母亲沉睡在嘈杂的闹市中,但她的孩子的哭声能马上让她醒。

人的耳朵能过滤声音,过滤出与自己相关的或熟悉声音。

所以(1)教师要让自己的声音为学生所熟悉。

(2)教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

12、情绪判断优先效应情可以令智昏。

情感投资很重要。

所以(1)教师注意亲近学生,进行感情投入;(2)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情感。

13、认知失调效应谎言可以弄假成真。

当想法与行为不协调时人就会不舒服,于是他就要调整,使认知与行为平衡。

所以,(1)让学生有高调的自我认知然后去改变自己的行为;(2)让学生改变自卑的想法,重新认识自己。

(3)善于打破学生旧有的不良的协调,制度不协调,让学生形成新的协调。

14、德西效应我为何而做。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

让两组学生解答有趣的智力题,一个组每答完一题,就给奖励,另一组不给。

尽管在奖励时答题十分积极,在自由活动时只有少数人在自觉答题,而另一组自我答题的兴趣更浓厚。

可以看出,如果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参与者的兴趣。

这种外加报酬抵消内感报酬的现象即德西效应。

所以,我们要注意学生为谁而学习的心态,如何培育出内驱力很重要。

教师在奖励和表扬学生时应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的原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二15、依恋心理。

从哈洛等人的实验中,可以看出,猴子对铁丝妈妈、布妈妈以及对活生生的妈妈,当然更依恋活生生的妈妈,但并不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

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子以柔和的感觉。

没有母猴的时候,布妈妈身上的母性特征越丰富,小猴子就越喜欢它。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食物,也包括他们的爱抚、赞许和爱。

婴儿在吃奶时还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和亲切的话语,闻到妈妈熟悉的味道。

躺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怀里吃奶感觉完全是不同的。

可惜现在由于文明父母的母性特征越来越少了。

对于教师而言,温柔的声音,和蔼的声调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或其他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吸引,它意味着容易的被接纳和被宽容。

15、晕轮效应。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比如如果认为某人是好的,则觉得某人什么都好的;如果认为某人不好,则认为这个人什么都不好。

我常常觉得这种晕轮效应在幼儿园女性之间更明显。

相处、为人、课堂、发表文章等等方面,以为只要发表文章,这个人的业务能力就是强的,认为这个人只要和自己谈得来,当然不管哪方面谈得来,那么这个人工作为人就都是好的。

一旦某个人那一次评判了自己,那么就会纳闷这个人怎么不好呢?看错人了!老师们经常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或者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或者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包括家长对老师、老师对家长、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之间的认识都容易有这种倾向。

有时候我想幼儿老师难得在见解方面有突破,这种心理倾向是其中影响的因素之一吧。

16、仰八脚效应。

这种效应说是人们往往远离完美无缺的人,完美无缺的人可敬但不可亲。

当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不完全了解、只认识片面而造成的。

想起小时侯对老师的那种敬仰就是这种效应,总是搞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还吃饭呢?也使我想起《破译教育的密码》里的那道选择题,那没有任何缺点的人恰恰是西特勒。

人性是多面的,对于理解孩子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更宽容地看待人这个复杂的生命。

17、南风效应。

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故事,南风和北风的故事。

面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多一些理解、宽容和尊重,尽量让其自发自醒,才有真正彻底的教育作用。

18、成就动机。

工作、做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干,而是追求自我超越、自我成长。

或者就是本身痴迷于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人就是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报酬本身,他们极想把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更有效;他们能够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承担责任,及时获得对自己绩效的反馈以便于判断自己是否有改进。

成就动机高的人,具有独立的见解,能够抵制不可靠的意见,尽量克服一切障碍,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而这种介质本来是孩子天性中就有的,很多孩子的这种上天赐予的执着、认真被成人所谓的“教导”扼杀或破坏了。

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推委责任,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我的错。

蝴蝶效应。

这使我想起了阿德勒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就掩藏在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而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彰显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或一个人变化的先兆。

因此老师对孩子细小事情的观察、关注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根本。

19、暗示效应。

人都容易被暗示,所谓的催眠就是通过暗示来实现的。

那么教师和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对自己也是如此。

20、安慰剂效应。

这在表扬泛滥的时代,频繁运用似乎有些不妥。

而且现在的孩子心智发展水平也渐高,能识破,还是协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为好。

21、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谎言有可能变成对孩子更大的伤害。

因为有遗传的极限问题,孩子万一在智力上确实有些稍低,或者孩子在你要求的这种智力方面没有擅长,那么你仍然不顾实际地说谎他多么聪明,孩子只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而且你的这些谎言也可能让那些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以强大的压力。

22、预期效应。

不要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必须兑现。

23、知觉中背景和图形。

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知觉这个世界,我们在认识孩子或他人的时候也是这样。

有的人以这样事物为背景、那样事物为图案认识;有的人以那样事物为背景、这样事物为图案认识。

你是看到孩子许多优点中的一点缺点,还是看不到优点只看到缺点?有时候我们需要更换自己的知觉方式才能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

这个现象还被运用在孩子的游戏当中,在《小游戏,大学问》中有详细的阐述。

在这节中,还有一个例子,说在学散文《春》时,一只小鸟飞进窗来,当然“一只小鸟有什么好看”这种话在老师当中已少见了。

但我也不认为“小鸟被我们的读书声吸引住了,也和我们比一比谁的声音好听呢。

”这样纯粹为组织常规的引领就更好。

这只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春的散文,如何结合当时情景即兴散文,才是学习散文的精髓所在。

24、心理加减法。

人们常常习惯得到,不习惯失去,给多了拿回人的心里会不舒服,而一点一点慢慢给人们往往就很愉快。

这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

所以在教育上,我们也可以是先抑后扬,先严后和。

25、第十名现象。

这种现象背后掩藏了很多的问题,为什么前几名往往不容易成功呢?他们往往早早地就承受了太多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精神压力,而人在压力之下是没有多少真正的创造的。

他们往往更专注于自己的成绩,而忽略了创造性、分析性、实践性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26、禁果效应。

往往被禁止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更有魅力,居里夫人的母亲正是利用了人的这一心理,所以在居里夫人上学之前禁止居里夫人看书,正因为禁止所以才导致小居里对书籍的好奇和强烈阅读的欲望。

27、强迫性行为。

强迫是焦虑和紧张造成的,而宽松和自由是不可能产生这些强迫性行为的。

28、配套效应。

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容易有配套效应,总觉得做什么事,这方面做好了,那方面也应该与之一样,也要做得很好。

就象我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中那样,既然这里用心布置漂亮了,那么所有的地方都应该这样,不然就不完美了。

29、扇贝效应。

这里面又是说了通过奖励强化孩子行为的事情,强化物的得到已经足够满足,那么所谓的奖励强化就不会再发生作用。

在幼儿园这种事情常有,老师在帮助孩子养成某个行为习惯时,你怎么做才能得到什么,而一旦得到的东西已经足够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想,既然得到了就没有必要在去做什么。

我一般比较反对这种条件式的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还是拥有一些内在驱动动机的为好。

30、手表定理。

就是有两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正确的时间,所以书上就说一个班级不能同时才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

这如果就教育者教育的统一性方面来说,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父母、祖辈、老师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有一致起来、协调起来。

31、巴纳姆效应。

既人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这我在很多的心理测试中早就意识到了,所有的心理测试无非就是进行了这种笼统的描述,让人觉得这很象自己。

其实算命也就是如此。

对孩子用这种方式可以,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