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兴趣激活语文课堂论文

让兴趣激活语文课堂论文

让兴趣激活语文课堂
摘要: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虽然受到考纲的严格限制,但是教学最可灵活,内容最可拓展,学生最容易感兴趣。

在这里,笔者尝试以福建省高考语文考纲里规定的《论语》学习为例,从教学要点,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等方面设置“兴趣点”,导入《论语》,让学生对《论语》产生读的兴趣,进而爱上《论语》,推而广之,爱上语文。

关键词:兴趣点《论语》孔子身世学费问题
一、孔子一直在我们身边——导入新课
兴趣点:流行,时尚,这永远是年轻人关注的,感兴趣的。

而本年度影视热点之一当属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的上映;曾经辛苦读背过的文章现在成了一种温馨而美好的回忆,全班人一起回想一起高声朗读《论语》十则,仿佛遥远的《论语》一下子就在眼前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引导:千人齐诵《论语》的场面或者说是整个开幕式都再次让
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都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面广的同学可能还记得这样一件事情: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在新闻发布会上,来自瑞典的1970年的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言:“人类若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领域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

无论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中国近代掀起的“打倒孔家店”的社会浪潮,都让我们认识到孔子、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之深、之远。

所以,我们有理由去深入认识孔子其人,及其弟子辑录其话语的《论语》。

二、把孔子从“圣坛”上拉下来——定位孔子
兴趣点:“孔圣人”这三个字深入中国人的心,根深蒂固,似乎不可动摇。

可是,就是有人敢挑战权威,把孔子从圣坛上拉下来。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定位孔子:孔子不是一个神,也不要把他摆在圣人的高度。


是一个人,一个聪明的、博学的、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富于感情的人。

他在谈自己的生平时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大致是说他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四十岁时不再困惑;五十岁时明白了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六十岁时听到任何话都能平心静气;七十岁以后,更能够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共活了约73岁。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

三、有点坎坷——孔子身世
兴趣点:晚来子,九个姐姐一个哥哥,三岁丧父自幼穷困,贫困磨练果然出人才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

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

(班上可有同学跟孔子同天生日?)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国的文化传统与当时的学术氛围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

又取妾,生一子,取名伯尼(补充知识:伯仲叔季),
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17岁。

孔父在孔子3岁时去世,从此,孔子跟妈妈过上贫困的生活。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牛羊等)。

虽然生活贫困,但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

乡里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冉有、子贡、颜渊等,都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补:鲁昭公曾派人贺孔子生子,送去一条鲤鱼,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所以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四、“束脩”是什么——孔子也收学费?
兴趣点:孔子也收学费?当然!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这句话的通常解释是:孔子说:只要是带点薄礼来主动求见的,我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束脩就是孔子当时教学所收的学费,就是肉干。

每十条肉干绑在一起称为一束。

以此交纳学费看起来很实惠。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拿束脩交学费的一定会教他,若是不拿束脩或者交不起学费的人去找孔子,会是什么结果呢?这就是个谜了。

200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形很难再现,猜想无非三种情况:一是教,二是不教,三是不好好教。

但是我们却可以做出一些推测:
孔子有三千学生,得道者有七十二,如果这些学生都拿束脩来,孔子吃得完吗?由此看来,此束脩并不是一项硬性指标。

如果孔子真要束脩的学费,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家境清贫,家里除了水缸和土炕之外,没什么别的东西,显然交不起学费。

故而宋代朱熹认为:孔子这么说其实是打个比方,意思无非是说明,即使是最轻微的礼物,他都会给予教导。

五、曲折的仕途之路——孔子从政
兴趣点: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而政见终不被用,“圣人的苦恼”。

鲁昭公二十六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他的政见得到齐景公的赏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被采用,所以不久后,他又回到鲁国。

他不满于鲁国的“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退而修诗书礼乐。

直到鲁定公九年,鲁国政局趋于平稳,他才出仕,被任命为中都宰,时年五十一岁,后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给鲁定公与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桓子。

这二人爱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就带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之行。

这时孔子五十五岁。

可惜他的主张“终不见被用”。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年六十有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国君虽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
被重用。

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bc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总结:孔子一辈子做的主要事情,一是整理文献,从事教育,这一项极其成功;二是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项极其失败。

这就是他的人生轨迹。

他那种百折不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那种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更是我们的榜样。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一个学生天生不爱语文。

只是太多的功利性现实消磨了曾经的兴趣,消磨了学生的热情与梦想。

本堂课就是为重新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而做的一次尝试。

笔者希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不再是学生闻而失兴的老虎。

相反的,我们的语文学科将带领学生走向热情,走向渊博,走向民族健康发展的大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