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综合测试题

中图版必修1模块综合测试(9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

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1—3题。

1.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解析:本题较容易。

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因要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即由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因此要将手表调慢24小时。

答案:D2.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A.长B.短C.一样D.长短无法判断解析:本题属较难题。

从广州飞往美国,总体方向是向东,即沿着太阳直射点飞越,这样就相当于加快了太阳直射点西移的速度,因此看到的一个昼夜交替的周期会比正常状况下的要短;反之如果向西运动的话,昼夜交替周期会变长;如果向西的速度是每小时15°,则会出现太阳高度不变的现象。

答案:B3.到达美国后,酒店大堂悬挂着三个大钟(如图所示),这时广州时间应为( )A.5时B.8时C.16时D.21时解析:本题较容易。

格林尼治时间即0时区的区时,此时为0时,而广州用东八区的时间,要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故此时为8时。

答案:B4.科学家把哈勃天文望远镜送入太空,主要是因为那里( )A.来自恒星、行星等天体的光线被削弱得少B.空气洁净,且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C.离宇宙中的天体更近D.太阳辐射更强,亮度更大解析:本题较容易。

太空是一个几乎真空的环境,将哈勃天文望远镜放在这里,可减少大气对天体光线的削弱作用,从而可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答案:A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

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完成5—8题。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城市冬至正午太阳高度日照间距理论实际采用①24°45′ 2.02 H 1.7 H②40°28′ 1.18 H 1.2 H③35°21′ 1.41 H 1.1—1.2 H④26°36′ 1.86 H 1.6—1.7 H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6.冬至日,四个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①B.②C.③D.④7.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23米B.28米C.37米D.40米8.上表反映出我国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A.由南向北逐渐缩小B.由南向北逐渐扩大C.由西向东逐渐缩小D.由西向东逐渐扩大解析:第5题,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递减,即太阳高度越大,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小,纬度越高。

据表中的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可知,②地纬度最低,①地纬度最高。

第6题,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且位置越靠南的地区白昼越长,故纬度最低的②白昼最长。

第7题,北京约位于40°N纬线上,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90°-(40°+23°26′)=26°34′,和④地的数值接近,理论日照间距为楼高的1.86倍,20米高的住宅楼应相距1.86×20≈37米左右。

第8题,由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因此为了获得有效的日照,建筑物的间距应逐渐增大。

答案:5.D6.B7.C8.B9.下图是我国某科考队员在黄河站(78°55′N,11°56′E)在24小时内拍摄的照片,拍摄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最有可能在( )A.23°26′NB.11°05′NC.1°05′SD.赤道解析:78°55′N的黄河站刚好出现极昼时,太阳直射点不可能在南半球和赤道上,直射点纬度和极昼纬度互余,因此直射点最有可能在11°05′N。

答案:B1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解析: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遇到油气不能通过;纵波固液气都能通过。

答案:A11.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是( )解析:台风首先是一个低气压,根据图中风向可知,低气压的空气由四周向中心辐合,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C、D两图。

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台风按逆时针旋转,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再确定选D图。

答案:D读“我国某地某月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有关图中气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几天中气温最高的是5日和6日B.这几天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7日C.这几天的最低气温一直在下降D.这几天的最高气温基本呈上升趋势13.根据图中资料判断,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解析:通过读图分析得出,4、5、6、10日的气温日较差均未超过10 ℃,8日为6 ℃,9日为8 ℃(斜线所示),而7日的气温日较差大于10 ℃。

因此这几天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7日。

4—10日,气温下降,天气由晴—阴—晴,因此造成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冷锋。

答案:12.B13.A14.下面四幅图分别代表一种气候类型,其中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解析:A图所示为地中海气候,B图为温带季风气候,C图为热带雨林气候。

D图终年温和湿润,最冷月均温高于0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D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15—16题。

15.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根据风向右偏判断该半球为北半球,图示的气压带、风带明显北移,赤道低压带移至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移至30°N—40°N,因此判定为夏季(北半球)。

答案:B16.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该图示为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因此图中③④之间的经线为90°E,90°E通过亚欧大陆,夏季大陆内部形成的亚洲低压(印度低亚)其中心位置在90°E,90°E 以西,因此应在图中③附近出现强低压中心。

答案:C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山岭是( )A.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B.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C.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解析:根据图中的岩层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图中的地质构造属于向斜构造。

因而该山岭是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形成的向斜山。

所以选A项。

答案:A18.若图中的隔水层由页岩组成。

按成因分类,下列岩石中与页岩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石灰岩D.玄武岩解析:岩石按照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花岗石、玄武岩都属于岩浆岩,页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所以选C项。

答案:C19.如下图所示,某村50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今远离海岸线。

下列最有可能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的人为因素是( )A.在河流上游兴建水库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D.超抽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陷解析:村落远离海岸线,可能是河流泥沙淤积的结果,泥沙大量淤积主要原因是山地植被破坏。

答案:C20.下面四幅地形示意图分别是由下列四种作用形成的,下列四组数码排序与示意图(从左到右)相符的是( )①风力侵蚀作用②流水侵蚀作用③流水溶蚀作用④冰川刨蚀作用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形。

流水切割的谷多为“V”形谷,冰川谷为“U”形谷,石灰岩地区流水溶蚀,易形成峰林,第三幅图为典型的风蚀蘑菇剖面。

答案:C21.读“横断山区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图中数码2表示的自然带类型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C.落叶阔叶林带D.高山针叶林带解析:横断山区垂直地带性明显,但该山区位于亚热带,基带及其附近不可能出现热带雨林带;据图可知,位于2上面的3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因此2肯定是热带季雨林带。

答案:B22.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表现复杂性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全球变暖、海洋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珊瑚死亡就体现了这一点。

答案:A23.下列属于地理环境的地带性现象的是( )A.南半球缺少苔原带B.塔克拉玛干沙漠C.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D.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解析:南半球缺少苔原带是因为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上缺少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是因为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是河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某种地理的分布既不与纬度位置有关,又不与距海远近有关,一般就认为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答案:B24.2006年1月20日,某报以“珠三角咸潮敲响警钟,水资源大省竟然也叫‘渴’”为题,报道了珠江受严重咸潮威胁。

以下描述中,可成为珠江咸潮成因的是…( )①南粤大地的干旱②珠江流域内水库下泄流量增加③全球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以及森林植被的逐渐恢复④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⑤禁止开采地下水,多用河水作为城市水源⑥离岸风的吹拂A.②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③④解析:珠江咸潮成因可能是南粤大地的干旱、多用河水作为城市水源导致入海河水减少,天文潮水的顶托作用使海水更多地进入,使河水盐度增加。

答案:C25.关于气候对城市的影响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数量大,需水多,所以城市最好建在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B.世界的城市主要在气温适中的中高纬度地区C.气候过干或过湿,一般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D.在我国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所以没有大城市的分布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具有适宜气温、适度降水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城市的存在。

热带雨林区、沙漠区不适宜建城,但是并不是绝对没有大城市分布在气候恶劣之地,如兰州市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答案:C26.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气温是直线上升的B.气温是直线下降的C.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D.几乎是不变的解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C27.季风环流控制下导致多发的自然灾害有( )①火山②旱涝③地震④寒潮⑤风暴潮⑥泥石流A.②④⑤B.①③⑥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的发生与季风气候关系不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