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前所未有。
教育越来越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兴则国兴,学校则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场所,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面对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我们深知,有思路才有出路,因此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的突破口。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致力于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实现文化化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越来越明显地作用于广大教师和学生,而这些影响往往是良莠并存。
广大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求知欲旺盛的关键时刻,学校教育活动应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决不能忽视。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的独特反映,它本身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体,我们所说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下列四种形态:物质文化:如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教学大楼、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物化了的校园风貌,即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
但物质文化不等于物质,一所学校的物质条件可能是优越的,也可能是与人隔膜甚至对立的。
物质文化是一所学校中人对待物质的态度和方式。
制度文化:学校经营过程中,规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管理行为的各种制度,以及学校课程设置,尤其是校本课程设置等教育产品。
但制度不等于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在根本上来说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
各类学校文本中的制度可能相同,但对待制度的态度和方式却截然不同。
在有的学校或许有人认为制度没有什么用,还是校长说了算,计划赶不上变化,制度只能是给傻子定的,因此,“制度”只是摆设而已。
这类学校结果只能是一盘散沙、约束无力。
而有的学校制度一经制定,并经大家认同后,坚决执行。
这类学校必然向规范化迈进,学校井然有序。
因此,对待制度的不同态度和方式使学校制度的执行大相径庭。
精神文化: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学校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目标等精神风貌。
但精神文化不只是摆在墙上,写在材料上,挂在口上的几句名言警句。
精神文化的核心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是其在学校中的合理合法性。
是人们对待名言警句的态度。
因此,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真实的道德与精神状态的总和。
行为文化:就是文化的活动形态在学校各个层面的反映。
如学校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师德育实施过程行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学校成员在主导的或者说强势的做事方式的左右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我们称其为内隐规矩,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对于某个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称其为“内隐概念”。
一句话,校园文化实质上就是指学校中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㈠课题研究的目标1.创设高雅温馨、积极向上、奋发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置身于生气勃勃、幽雅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缤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3.探索教育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等的内容、目标、具体方法和途径,促进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好转;4.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供切实有效的做法和有较强指导实用价值的应用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深化德育工作,主要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落实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大块建设中。
1.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行为的导向功能;2.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情感的激励功能;3.研究校园文化的对师生员工人格的塑造功能。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书籍、杂志、报纸、教学计划、教案、录像等资料)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组织讨论)教育实验法(教育实验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
他们是参与实验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研究者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进度1.准备阶段(2009.06-2009.10):制定学校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好课题前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等。
2.实施阶段1(2009.10-2009.12)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理论学习、研讨工作。
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2(2010.01-2010.05)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调查校园文化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4.实施阶段3(2010.06-2010.08)全面开展课题研究。
校园文化全面建设阶段,撰写中期报告。
5.总结阶段(2010.09-2011.11)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将成功的经验以常规形式确定下来,在面上推广。
六、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兴起。
课题研究初期,针对全县不同类别的学校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形成了调查报告(见附件二),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县教育局开始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见附件三),要求“一校一主题”,“一校一特色”。
2010年10月,课题组结合我校“周恩来”班创建和“诗教”特色,把伟人的人格之“美”和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加以提炼、整合、升华,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确定为“尚美”文化,起草了朱坝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纲要(见附件四),《江苏教育报》(见附件五)、《教师教育》(见附件六)杂志先后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同时县教育局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果做法在全县各中小学进行推广,为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到2011年11月,全县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基本完成并付诸实施,文化建设方案集结出版(见附件七)。
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
我校在遵循文化纲要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策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机,着手对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重新进行调整,力争使学校物质文化和环境文化协调一致,相得益彰。
学校新建了一幢教学楼(见图1)、一幢学生公寓(见图2)、一个塑胶运动场(见图3),将原先的教学楼改造成综合楼,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现已安装到位的计算机房(见图4)、科学探究室(见图5)、电子化管理的图书室(见图6)给教师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改造后的朱坝中心小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见图7)。
学校分别以“尚美”(见图8)、“崇美”(见图9)、“塑美”(见图10)、“向美”(见图11)、“创美”为每一幢建筑命名。
教学楼上“让美丰润教育”(见图12)、“用教育诠释美”(见图13)醒目标语映入眼帘,待教学楼施工完全结束后,学校将在各楼纵向走廊悬挂图文并茂的警世名言,过道、楼道和室内,都饰以师生自己的书画、工艺作品,定期更换,以形成流动的校园文化。
在学校的中心路东侧,还将设置一块造型别致的“尚美”文化石,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教师的积极进取。
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强大的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等功能。
3.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了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层次的、隐性的东西,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师生员工的情感有着激励作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校以“五名一语”“三校”(“五名一语”即名歌、名曲、名诗文、名人传记、名影视、师生心语;“三校”即校徽、校旗、校歌)教育为重点。
每学期,学校都要制订“五名一语”教育工作计划(见附件八),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楼梯、走廊、教室有学校统一制作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成长的宣传画(见图14);每天中午写字课时间都要通过校园广播按计划进行名歌、名曲、名诗文欣赏;定期安排班级在多媒体教室开展“名影视”欣赏(见图15),由少先队按日程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心语广播站”,每天通过广播网,定时进行“名人传记”“师生心语”为主要内容的播音等,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为更好地提炼和张扬学校精神,学校根据办学思想确立了“校徽(见图16)、校旗、校歌(见图17)”,并通过各种渠道深入进行宣传教育,让全校师生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确立为校徽争光、为校旗添彩的思想。
同时,切实强化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宣传教育,深层次地挖掘和彰显“学校精神”。
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使学校逐步构建了具有“尚美”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对师生员工起着激励作用,同时也在塑造着教师的人格。
4.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学校制度文化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以“科学、规范、特色”的管理思想为指导,重点在细节管理上下功夫,突出三个思想:即在教育管理目标上,追寻人本;在教育管理主体上,走向校本;在教育管理效果上,关注质量。
学校先后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坐班签到制度”“教育常规考核管理意见”“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意见”“教师成长与发展业绩考核管理意见”“班主任工作考核管理意见”“星级评价制度”“德育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见附件九),将学校的办学思想最大程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系统地将学校的全方位工作纳入管理视线,用制度规范人,用制度引领人,努力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
通过几年的努力,一个较为全面、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正在形成,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种奖惩有法可依。
同时,建立管理责任追究制,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效果,努力实现“用人本的管理规范人”“用合理的目标激励人”的治校策略。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自主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
我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由学生参与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度,确保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步步落实。
“四项评比”,每天由学生检查、公布,每周小结,每月评比,从细小处抓起,检查学生每天在校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
“红领巾值周岗”常年不断,值周的队员站在校园指定位置,秩序井然,精神焕发,检查进入校园同学的仪表,纠正部分同学不规范的动作行为,改变着同学们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