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黄胸鹀专业知识

关于黄胸鹀专业知识


变而悦耳。 黄胸鹀的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性食物。所吃昆虫主要有甲虫、蚂
蚁、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虫和昆虫幼虫。迁徙期间
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1]
黄胸鹀是食谷鸟,粪便量小而干,宜用封闭底的鸟笼。单养雄鸟可用黄雀笼、沼泽 山雀笼或金丝雀笼。成对饲养,进行人工繁殖可用金丝雀繁殖笼或十姐妹、灰文鸟的箱 笼。黄胸鹀在自然界营敞口的碗状巢,故应使用金丝雀的敞口草巢。为隐蔽,可稍遮掩。 黄胸鹀在秋季繁殖期过后呈大群迁徙,容易捕捉,也好饲养,可选一只羽色鲜艳、羽毛 整齐的雄鸟笼养观赏。为了繁殖,最好掏取出壳 10 多天,长出羽锥的雏鸟喂养。[4] 2、饲养管理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黄胸鹀
[2]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芬兰,香港,印度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
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俄罗斯
联邦,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文莱,塞浦路斯,
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法国,德国,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
以色列,意大利,约旦,拉脱维亚,马耳他,荷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沙
特阿拉伯,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
美国。[3]黄胸鹀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欧洲东北部,繁殖区东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千
岛群岛一线;越冬区则在南亚和东南亚,几乎覆盖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和大部分的南亚次
人们饲养黄胸鹀多是为了观赏,故多养雄鸟。若欲繁殖,最好能掏两窝雏鸟,用鸡 蛋小米(或蛋黄搓鸡用混合料面)拌菜泥喂养大后混群同笼饲养。发现雌雄关系较好, 有可能配成对的鸟移入繁殖笼,并根据黄胸鹀的习性结合养鸟经验不断调整饲料和笼的 小环境。一旦适宜,鸟就会交配、产卵,初次产卵可让金丝雀代为孵育
平时可以稗子、谷子、稻子、黍子、高梁等谷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为常备饲料。可只 给一种,最好是几种按比例混合。各种粒料的比例根据鸟取食情况适当调整,以满足其 营养需要。还应常喂些叶菜和草芽。砂粒和饮水要保持干净、充足。春季,为了促使鸟 鸣叫的“冲”或欲繁殖,应补充鸡蛋小米或黄蛋搓鸡料面、昆虫幼虫及蛹。秋季,为促 秋鸣,也宜适当补充上述营养较丰富的饲料。 黄胸鹀一般不水浴,但笼底宜铺细 砂。为保持砂土清洁,每周应更换一次,食、水隔日清换一次。尽量多争取日光浴,但 夏季不能太阳直射,否则会因为饮水蒸发而将鸟渴死。[4] 3、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人工饲养 1、鸟和笼的选择 2、饲养管理 3、繁殖 展开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黄胸鹀(图册一)(40 张)黄胸鹀属小型鸟类,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 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 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 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 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 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雌鸟及亚成体顶纹沙色,两侧冠纹略深;眉 纹皮黄色较明显;背部颜色和纵文教雄鸟的略浅;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较雄鸟的灰暗,下 体黄色较黯淡。 无论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为栗红色;外测两对尾羽外测具楔状斑。 飞行时翼上的白色斑块明显可见,配合体色,是辨识的主要特征。上喙灰色,下喙粉褐 色;脚是淡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0-29g,♀18.5-24g;体长♂134-159mm, ♀130-158mm;嘴峰♂9-12mm,♀10-12mm;翅♂70-79mm,♀69-79mm;尾 ♂53-70mm,♀50-63mm;跗蹠 ♂19-22mm,♀18-22mm。[1] (注:♂雄 性;♀雌性)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 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 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不喜欢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谷草甸灌丛草地 鸟类。[1]编辑本段
关于黄胸鹀专业知识
黄 胸 鹀 ,( 学 名 : Emberiza aureola ) 属 小 型 鸣 禽 , 体 长 14-15cm,有 2 个亚种。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 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 下体余部鲜黄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 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 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和中国,冬季在印度等地。
大陆。 在中国,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各省区
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区均可见该物种在迁徙季节过境,亦于越冬季节见于西南和华南各省。 其在中国的分布西线可抵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至西藏东部一线,在台湾岛和海南岛 等里岛,该物种均为偶见冬候鸟,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脉附近也有黄胸鹀指名亚种的分布。 另据研究,黄胸鹀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纬 50 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纬 20 度以南,分 界比较明显。[1]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繁殖期 5-7 月。在 4 月末 5 月初可听见雄鸟站 在草茎和灌木顶端长时间鸣叫、求偶,鸣声清脆婉转。巢多筑于草原、沼泽和河流与湖 泊岸边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与草丛下的浅坑内,利用四周的草丛和灌木隐蔽,一般很难发 现。巢呈碗状,外层由枯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层由更细的枯草茎和草叶构成,内垫有牛 毛、猪毛、马尾和兽毛等。1 年繁殖 1 窝,每窝产卵 3-6 枚,通常 4-5 枚。卵绿灰色、 被有灰褐色或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学名: 黄胸鹀 拉丁学名: Emberiza aureol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鹀科 属: 鹀属 种: 黄胸鹀 亚种: 2 种 命名者及时间: Pallas, 1773 英文名称: Yellow-breasted Bunting
目录
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人工饲养 1、鸟和笼的选择 2、饲养管理 3、繁殖 展开外形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褐色斑纹,卵为卵圆形。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 13± 1 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 13-14 天。[1]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黄 胸鹀(2 种) ?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黄胸鹀指名亚种 Emberiza aureola aureola 2. 黄胸鹀东北亚种 Emberiza aureola ornata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 年 名录 ver 3.1——易危(VU)。[3]编辑本段人工饲养 黄胸鹀是羽色漂亮的观赏岛, 鸣叫似“拉拉犁犁、拉拉犁犁”的简单重复,但很好听。它的羽衣和鸣叫与灰文鸟、十 姐妹等家鸟相比都不逊色。在中国分布广,数量多,很容易获得。若能驯化培育成家鸟, 一定会象灰文鸟、十姐妹那样传播全世界。[4] 1、鸟和笼的选择
生活习性
黄胸鹀(夏日季风摄影)(9 张)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
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 3500 只-7000 只。白天在地上、
也在草茎或灌木枝上活动和觅食,晚上栖于草丛中。性胆怯,见人即飞走。叫声低弱,
似‘ti-ti’或‘di、di’。繁殖期间雄鸟站在幼树、灌木顶枝或草茎上高声鸣叫,鸣声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