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陕西民居解析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理论乡土建筑解析 ——陕西民居
建筑1204班 耿蓝天、柏思宇、南明玥、杨子依、 惠子祯、郭境钰、杨英
陕西位于中国中部中心 位置。是13朝历史古都,中 华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文 化积累草成了很厚的建筑文 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传统民居。
秦岭山脉和北山将陕西划 分为三个不变通的文化区域, 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 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 三种区别分明的地理环境和 气候因素,造就了陕西各个 地区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了解决窑院,尤其是地坑院的排水问题,窑 院内部挖有渗池或渗井。但渗池不卫生,又使 院内地面不平,所以多数地坑院做渗井。渗井 位于窑院内最低的位置,下挖1—2米深的地窖, 直径一米多,上盖一块石板,板中央留一个小 口,雨水都能及时排到窖内,渗入地下。
陕南民居
陕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 汉中、安康以及商洛地 区。两地同处于秦岭与 巴山之间河谷地带,汉中 盆地受到蜀文化、秦文 化影响较大,安康地区相 对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 大,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这 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民居 的具体形态上。
紫阳石板房
安康市紫阳县特有的石板 房,屋顶墙面均用石板砌 筑。采用当地特产的板岩, 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板岩在天然石材在建
筑领域里有丰富的使 用范围。板岩石材优 于一般的人工覆盖材 料,防潮,抗风,具 有保温性。板岩屋顶 可以持续数百年。但 大量使用石板可能会 导致过度开山,对环 境有很大破坏。
青木川
关中民居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 部在秦岭北麓、北山 以南的渭河平原一带。 自古以来土地肥沃, 自西周以来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从 秦汉迄隋唐,逐步发 展成中国古代黄河文 化的中心。
关中民居各地区分布类型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 落巷道较为笔直、宽 阔,主、次街巷形成的 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户 户毗连、密密匝匝、 夹道布置、成片而居, 形成居住群落、聚落, 主要形态为集村。
平面布局
独院式 纵向多进式 横向连院式
自然环境的选择
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约束着 关中民居的生成与发展,主要 表现在水与土两大要素上,即 土的滋养和水的匮乏。关中 地区雨量小、气候干燥,而且 层深厚、可塑性强,黄土成为 最佳的建筑材料。黄土物美 价廉、保温隔热、随手可得、 取之不尽、循环利用。
土窑
接口窑砖窑石窑源自窑洞院落窑洞民居的模式是 前庭后窑。院落型 制复杂多样,与主 窑孔数的多寡、窑 洞材料的文化传承 惯例有关系。
深型这种庭以院渭北原区的砖
拱窑区为多。这种庭 院是承袭了古代中原 农业文化土木建筑在 “风水”观念上忌讳 “横撑”(即横长)的特 色,具有封闭性。
宽型庭这院是高原丘陵沟壑区
位于陕南宁强县的西北角, 地处陕、甘、川三省的交界、 秦岭与巴山之间河谷地带, 由于地处陕南丘陵区,地域 内主要地形为山区、浅山丘 陵,是秦巴山地比较具代表 性的一个古镇。
从建筑的基本形态看, 青木川现存民居的型式 主要有一字式、L式、 天井式三种,这三种基 本形态反映了青木川地 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 状态和价值取向,天井 式建筑一般是富庶阶层 喜欢的形式,其建造成 本较高,但却能体现居 住者的显赫身份。
从外观造型上看,关中民居的 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院落构 成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 高大,封闭、厚重。黄土和青 砖、青瓦让院落,甚至整个村 落外观齐整浑然一体。从布 局上看,临街封闭、院内通 透。厅房(正房)、门房和厦 房围合出工字形庭院。
建造方式:抬梁式木构架,以木 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 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材料和构 造因地制宜、物尽其用,省时、省 力、经济用。材料构成简单,主要 是土、木、砖、石。 采光: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
普遍采用的一种庭院 制式。虽然不是四合 院,但与南部的狭长 庭院正好相反,以宽 展取胜。
独这立正式是窑丘陵洞沟四壑合区院一
种标准的庭院制式。
传统窑洞在采光、通风、空间形式、基础设施等方面, 都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1、室内采光:传统窑洞仅在前部开窗,单面采光; 同时出于结构安全考虑,一般开窗较小,造成室内后 部采光不足、光线昏暗。 2、室内通风传统窑洞建筑属于单面进风,内部通风 不畅,空气质量差,后部容易泛潮。3、空间形式随 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 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住户对建筑功能提出了更多 的要求;而传统窑洞空间形式单一,功能简单,在很 大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陕北民居
陕北黄土丘陵区属干旱、半干 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降水稀少, 蒸发强烈, 水资源贫乏, 树木稀 少,导致木料紧缺,不能满足 人们的需求。又有严重的水土 流失, 生态环境脆弱,使得区内 地表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适宜 建设的场地较少。在这种耕地 面积稀少、建筑材料短缺的条 件下,由于窑洞依山就势修建, 既节省建材又节约用地, 还能使 人们本能地回归到黄土中生活, 深得广大劳动群众的喜爱,从 而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民居形式。
青木川的民居建筑的结构形 式总体来说近似于穿斗式木 构架,与传统的穿斗式木构 架有一定的区别。在需要营 造大空间时运用抬梁式,在 需要划分小空间时使用穿斗 式,穿斗式结构的重量较轻, 对抗震也是很有利的。一般 依据功能的不同有不同处理 方式。可以说,在气候原因 的影响下,融合关中和巴蜀 的建筑风格。
沿沟式窑洞
窑洞修建在河道 两旁,大多数在 阳面。也是建筑 学上讲的在冲沟 两岸土坡和崖壁 基岩上部的黄土 层中开挖窑洞。
沿沟式窑洞
它的优点是交通方 便,饮水便利,可 避风沙,本地人称 为“水食相连”之 地,缺点就是相对 于靠山窑洞视野不 开阔,战乱年代容 易受到攻击。
窑洞类型
从结构和材料上 可分为、土窑、 接口窑、砖窑、 石窑等基本类型
分类:陕北的窑洞主
要有3种: 靠崖式(土窑)、 下沉式(地下天井院)、 独立式 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最 主要的存在形式是靠崖 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靠山式窑洞
它是在黄土坡上, 依靠山崖,随等高 线布置,窑洞常常 呈现出曲线或折线 排列分布。
靠山式窑洞
这种窑洞修建时省 工省力,又节约土 地,采光良好,与 生态环境相协调。 但它离公路有一定 的坡度距离,人们 出入上下搬运物品 和饮水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