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

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件部分内容

绪论:
学习内容 对中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民居都有比较全面的介绍, 尤其对民居的规划布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有着重阐述。 研究范围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造型、装饰、材料、技 术、工艺及艺术特色、建造习俗等都有深入浅出的剖析。 地域与时代 对于传统民居的看法,不能仅限于一个地域在 时间上的变迁,必须对同时代的地域间之差异作出比较和考察, 每个地域所表现出的特征,乃是借着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或交流 之中,在渐受影响下产生同化、产生变化的,所谓民族的就是 国际的不无道理。
墙饰在在中堂大院内表现也很丰富,尤以砖雕见长。大院人口处檐壁上所 刻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出风采,所谓一寿变百寿,如实反映了乔家 人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两旁是清代大丞左宗棠的题赠对联:损人欲以护 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楹联意味深长,这和巨商大富 的乔家推行的能文能商、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相符的(图)。承启第知 足阁墙饰刻成生动有趣的喜鹊梅花祥云图,借喻喜上眉梢,表达出乔家人 逢年过节对喜庆祥瑞的家庭氛围的渴求(图)。 关于屋顶装修在乔家大院也占有很重的份量,主要部位是屋顶正脊面和屋 顶晒台栏杆等,以砖雕为多,内容有花卉果实,香炉宝瓶等,正脊和垂脊 端头饰以砖雕兽吻,雕刻深入浅出,形态生动。就连遍布屋顶的100多个 烟囱造型也各不相同,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图)。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 门楼上高挂“福种瑯环” 匾额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在中堂)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承启第门罩
承启第知足阁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福德祠门罩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多子多福葡萄窜门罩
屋顶砖雕和烟囱造型变化多样
中国木构建筑
楠溪江(永嘉)古村落
楠溪江古村落群大致有岩头镇芙蓉村和岩头村及苍坡 村、大若岩镇埭头村、枫林镇枫林村、岩坦镇溪口村和屿 北村、黄南乡林坑村、东皋乡蓬溪村、花坦乡花坦村等村 落组成。其中规模较大的为芙蓉村、岩头村、枫林村、蓬 溪村、花坦村,建筑保存完好且较典型的为芙蓉村、岩头 村、苍坡村、埭头村和花坦村。
在中堂外檐装修表现在门窗上的也很丰富。门窗造型主要以方形和拱形为主, 拱形门窗一般是在方形上面加一个半圆形横披,少数方形门窗也有带方形横披的, 为了采光往往做得很高,有时接近门窗的高度。门的种类有板门、隔扇门等,开 单扇、双扇或四扇。在中堂的板门用铜钉装饰,铺首也为铜制,形态各异,寓意 深远。隔扇门装饰既有简洁明了的,也有复杂繁琐的,如最简单的采用灯笼框、 步步锦、龟背纹等做装饰隔心;而福德祠边上的厢房隔扇,其隔心且采用了看上 去较复杂的三交六椀菱花格(图)。在中堂的窗子以安装在槛墙上的槛窗居多, 如大夫第女眷院的槛窗,隔心花式与中间四扇隔扇门的花式完全相同,看上去既 简单统一,又不失装饰韵味(图)。另外,可以支起的支摘窗运用也极广。
在中堂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发展到宋代,依附于大木结构的非结构性装饰已十分成熟和发达,称之 为小木作,至明、清改称装修木作,简称装修作,装修是相对于大木结构而言的, 泛指古建筑营造过程中针对不起结构支撑作用的木作构件进行装修。宋代《营造法 式》中,小木作部分占了6卷,列举了42种做法,相当于总篇幅的一半。清代雍正十 二年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对建筑装修的形式、装修的构造、装修中各个构件 的比例权衡尺寸、详细做法以及用工用料等均作了明确规范。关于装修的分类,《 工程做法》又将木装修按构件的位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部分。前者作为室 外装饰并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如外门、外窗、栏杆等。内檐装修只用于室内,作 进一步划分空间和装饰之用,根据需要由各类隔断、天花、藻井等构成。装修按样 式还可分为官式建筑装修和民间建筑装修两大类,官式端庄严谨,工艺上榫卯技术 精湛,选料考究,艺术和技术水平高。民式以样式丰富和构图自由为特点,装修或 质朴无华、或活泼自由、或高雅素洁、或繁丽俗艳,其类型之全、地域之广,较之 官式有着无可比拟的涵盖面。 传统建筑装饰中,砖、木、石三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装修手段,表现形式大同 小异,主要有平面线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镂空雕等种类。《营造法 式》石雕制度一般“曰四等:一曰剔地其突(高浮雕);二曰压地隐起(浅浮雕) ;三曰减地平级(阴刻);四曰素平。”在中堂在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上则以木雕 装饰居多。 在中堂曾被专家称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之精华”,其建筑装修技术之精湛、工 艺之精美,堪称北方民间建筑装修的典范。
在中堂大院的门罩装饰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是院落内最具特色的建筑装饰构件。 如在中堂本身的垂花门罩,装饰繁密华美,造型别具一格,构图对称均衡,图案表 现细腻,镂空雕和高浮雕结合,梁枋、斗拱、雕花楣子及雀替、檐柱都有彩绘与赋 色,前后上下层次丰富。其垂花拄上的垂花头、花翅,额枋下的雀替,檐柱之间的 楣子,全部以变化丰富的几何造型为骨架,再在上面雕刻仙人神兽、祥花瑞草、吉 利蔬果等。书写“在中堂”三字的匾额框,也雕满细腻的浅浮雕,看上去古朴风雅, 虽经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和雨淋,仍然保存着一份坚固和耐久(图);又如承启 第的门罩,造型虽简单,但花楣子的雕刻却很见功力,上楣为传统的中国结和单朵 的花卉相结合,下楣则雕刻香炉、宝瓶、狮子、盛满石榴的花篮、开满水仙花的盆 景等,是结合佛教题材,祈求驱恶辟邪,盼望家族兴旺、多子多孙,给人带来吉祥 平安的图形花罩(图);承启第知足阁的花楣子造型也很独特,在垂花头的中间又 加了两个垂花头,成了垂花楣子,垂花头雕刻成灯笼造型,挂在灯笼四边的穗子栩 栩如生,垂头间的楣子雕着葫芦藤蔓等吉祥花木,非常生动,原有彩绘和赋色还依 稀可辨,可见建筑之初该是何等华美(图);再如福德祠门罩,中间是反映道教文 化的福禄寿三星图,两边也有类似于承启第的香炉、宝瓶、狮子、花盆等吉祥物装 饰,用谐音等来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平安百世(图)。另外,有些门罩上还装饰有 象征多子多福的葡萄窜;还有许多用语言读音来谐音的吉利祥瑞的装饰,如马上封 (蜂)侯(猴)、连(莲)年有余(鱼)、福(蝠)禄(鹿)双喜等(图)。
中国木构建筑
古村落规划布局——芙蓉村
楠溪江古村落中规划布局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芙蓉村。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 岩头镇以南永仙公路西侧。西南有群山环抱,传说因山上有三峰突起,红白相映,状 如含苞待放之芙蓉,遂以芙蓉为村名。芙蓉村始建于唐朝末年,为陈姓家族聚居之地, 南宋末年陈虞之率族众抗元兵曾遭焚毁,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重建,基本格局沿 袭至今。现存芙蓉村仍保留着六百多年前的聚落规划面貌。而实际上该村平面也形同 芙蓉花(莲花),意如莲花离不开水,所以村落里多水的布局也就不足为怪。规划布 局完整,其“七星八斗”布局为我国古代村落规划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的典范。 芙蓉村占地14.3公顷,现有住户443家。在规划上具有显著特点的是利用村内道路 交汇地,筑成高0.2米、面积2—3平方米的方形平台(图),称作“星”,一说是节庆 祭祖用的祭坛供台,另说是战时的联络指挥点;还有利用村内水渠交汇处,修成方形 水池,称作“斗”,八卦状散落于村内水渠交点处,村民们沿寨墙、道路、住宅错落 有致地挖了众多的水渠涵洞,以沟通各“斗”,合在一起称为“七星八斗”。此建制 一方面暗喻此处为福地,上纳天上文曲星宿,寓人才辈出如同星斗繁密无间,极富吉 祥之意。另一方面则充分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当作战时指挥台,为备战防御 的掩体,其斗储水,利于战时“以水克火”,可以化解火攻,还可供村民洗涤养殖, 美化环境,保障消防用水,视觉上进一步丰富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层次。村中心 最大的水池是芙蓉池,东西长43米、南北宽13米,俗称大斗,池中央建重檐歇山顶楼 阁式方亭——芙蓉亭(图),每天傍晚芙蓉峰伴着芙蓉亭倒映水中,传说由此而来。
(一)外檐装修 乔家在中堂的外檐装修,主要体现在门楼、门罩、门窗以及构件楣子( 也称挂落)、雀替、垂花、额枋、斗拱等上面。 乔家在中堂大院门楼座西向东,拱形门洞,大门扇上嵌有铜底对联一副 ,“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乔家在中 堂主人的治家之道和发家梦想。顶楼高挂一块匾额,上书“福种瑯环” 四字,据说是八国联军入侵京城时,慈喜出逃西安,途径山西乔家,乔 家大加奉献,捐赠白银 10 万两,日后,山西巡抚授慈喜命喻,赏赐四字 匾额。匾额下墙面开有一方形窗洞,窗棂花格为简洁朴素的海棠花套方 格。再下面墙上镶嵌一块上书“古风”的石匾,笔力雄劲,与乔家一贯 奉行的质朴生活作风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图)。
(二)内檐装修 在中堂内檐装修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体现在隔扇、罩、屏风、博古架、 天花等方面。内檐隔扇与外檐隔扇门做法相似,外框由边梃、抹头组成 ,内心由隔心、绦环板、裙板组成,只是图案装饰更趋简洁;罩以飞罩 、落地罩、床罩为多,有隔而不断、空间又被很好地划分的作用,在中 堂的罩装饰,选材讲究,做工精致,常用清水原木色饰面,传统山水画 镶嵌,花格造型与外檐相比,显得朴素无华;屏风、博古架做法与飞罩 相差无几,只是选材、做工更讲究,博古架上往往陈列着许多珍贵的瓷 器花瓶(图);天花一般都用木枋先做成方格木框,木框间放木板,做 成平顶后实施彩绘,内容以四时花卉为多,基本上都显得非常淡雅(图 )。
山西晋中民居
乔家大院(在中堂)概述
在中堂俗称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是清末民国初年间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居住 院落。乔致庸年轻时中秀才,后弃儒经商,逐渐建起现在的在中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 灯笼高高挂》全部场景都在此拍摄,近期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就是描写乔致庸家族 兴衰的故事。几年来,乔家在中堂早已名扬四海,笔者到今年暑假才有幸去一睹其风采。 据说乔家将宅院取名“在中堂”是因为乔家人经商一直客守中庸之道,中是中庸的中,取其 不偏不倚之意。从清乾隆31 年始,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在蒙古包头发迹,回乡盖起最初的乔家 大院,乔贵发没有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里的老爷一样在家养起一群妻妾,而是娶一位诚 信寡妇为妻,并立下家规,乔氏子孙不准纳妾,乔家族人对这条家规严格遵守,甚至在媳妇没 有为乔家生养子孙的情况下,也没人以此为由破坏家规。乔家历经 6 代人的努力,历时200 年有 余,通过3次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最终才成现在的规模。乔家从最初在包头开设的“广盛公” 商号,发展到后来的“复盛公”老字号,买卖越做越大,曾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 说,又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谚。 在中堂大院平面布局为双喜字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房屋313间,6 座大院和20 个小院。其中,建筑有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等;院落有四合院、穿心院、偏正 院、过庭院等。一进大门,一条笔直的石板路将大院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3座大院的第一、 二进院的东西厢房都是三开间,里院即第三进院落内的房间都是五开间,里外院之间有穿心过 庭连接,是祁县地区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门院。南面3座大院都是二进四合院。整个大院三面临 街,外观古朴硬朗,平面布局井然有序,装饰富丽堂皇,是一座经过精心修建的城堡建筑。
相关主题